2025年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三峡移民博物馆,仿佛踏入时光长河,见证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讲解员王海群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展厅缓缓前行,听他讲述三峡百万移民背后的故事。那些泛黄的照片、珍贵的实物、复原的场景,一一铺陈开来,将我们带回上世纪90年代那场“世纪壮举”的现场。
历史意义:三峡工程移民的背景与意义
根据讲解员的讲述,三峡工程,凝聚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开启了这项世界级水利枢纽的建设征程。三峡工程不仅是一项宏伟的建设任务,更伴随着“百万大移民”这一史无前例的挑战——需要搬迁安置长江三峡库区约130万群众。这一移民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绝无仅有。
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湖北、重庆等地的库区人民毅然告别世代居住的家园,支援三峡工程建设。他们中,有怀抱婴儿的母亲,有手捧故土的老人,有背着柑橘树的汉子,也有骑在父亲肩头的孩子……无数动人的身影汇聚成了移民大军。正如王海群所说:“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用无私奉献支撑起了三峡大坝的基石。”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大搬迁、大安置,不仅保障了三峡工程的顺利推进,也孕育出了伟大的移民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篇章。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建筑群鸟瞰,紧邻江边。乐文俊通讯员摄
特色展览:沉浸式感受移民历程
调研团队踏入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震撼人心的主题雕塑——“世纪壮举”。王海群介绍道:“这座雕塑生动再现了移民们扶老携幼、告别故土、奔赴新家园的场景,体现了移民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雕塑背后的墙上,“爱国奉献、舍己为公”八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概括了三峡移民精神的核心。

博物馆内大型青铜雕塑“世纪壮举”及背景文字。乐文俊通讯员摄
展览以“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三大历史阶段为主线,精心布局了8个主题单元。团队成员跟随王海群依次参观:“壮丽三峡巴风楚韵”展区营造出三峡两岸悬崖峭壁的场景,通过图文展板和标本模型展示三峡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三峡工程百年梦圆”展区回顾了三峡工程从构想、论证到兴建的历程;“百万移民湖北担当”展区重点讲述湖北库区移民的故事,墙上张贴着各地移民新村的照片和对口支援省市的名单,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
团队成员继续前行,一组老场景复原让调研团队仿佛穿越时空。王海群指着前方说:“这里再现了三峡旧城镇的市井生活。”只见青石板路上,老式商铺林立,招牌幌子随风轻摇,打铁铺的火星飞溅,茶馆里飘出茶香,远处传来悠长的峡江号子……通过场景复原和声音特效,我们沉浸式地感受到了搬迁前峡江小镇的烟火气。
整个展览通过丰富的实物、珍贵的影像和逼真的场景,系统呈现了三峡移民从告别故土到重建家园的全过程。锈迹斑斑的船票、泛黄的安置协议、移民亲手缝制的“思乡被”……这些展品串联起1992年至2020年间130万移民背井离乡、支援国家建设的感人故事。
互动体验:科技赋能的沉浸之旅
三峡移民博物馆在展陈上巧妙运用了多媒体和互动技术,让历史更加生动可感。在“水下展厅”,我们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看到一座微缩的古镇静静“沉”在4米深的水中——这是按照1:1比例复原的秭归老县城归州镇一角。透过全息投影和灯光效果,当年的老街、牌坊、民居若隐若现,仿佛时光倒流,重现了三峡大坝蓄水前的古城风貌。不少观众驻足凝视,久久不愿离去,有人轻声说:“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老家啊……”
在多媒体互动区,团队成员还体验了“三峡大坝建设”“蓄水位倒计时”等互动展项。通过触摸屏,参与者可以自行操作,观看大坝从奠基到竣工的动画演示,或是参与“移民知识问答”小游戏,在寓教于乐中学习三峡移民的相关知识。博物馆负一层还设有裸眼3D影院,观众戴上特制眼镜,就能身临其境地“穿越大三峡”,感受大坝泄洪的震撼场面和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让严肃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段移民壮举。
参观体验:跨越时空的心灵震撼
两个多小时的参观在不知不觉中结束,调研团队走出博物馆时仍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三峡移民博物馆用丰富的展陈和真挚的故事,将百万移民的壮举凝固成了永恒的记忆。正如博物馆序言中所说:“这一眼,望不尽峡江故土30年。”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生史诗。三峡移民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于奉献、团结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为团队和王海群老师的合影。乐文俊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