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楚大地上,三闾刺绣,这一以屈原曾任的“三闾大夫”官职命名的非遗项目,既延续着楚地“衣被绣百工”的古老传统,又在当代绣娘的指尖下焕发现代生机。 正是为了探寻这门古老技艺如何在岁月流转中焕发新生,2025年7月8日,一支致力于荆楚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团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的芈绣馆,走进了非遗传承人乔贵荣老师守护的这方“指尖上的技艺”。
团队成员们一踏入芈绣馆的庭院,一种古朴沉静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角落里静卧的旧时拉磨工具,无声诉说着此地与乡土生活的紧密连接,也为即将展开的非遗探访奠定了厚重的基调。这里,正是三闾刺绣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的重要基地。

图为乔贵荣老师刺绣的场景。张佳怡通讯员摄
一针一线皆文化:三闾刺绣的独特印记
什么是三闾刺绣?它与其他绣种有何不同?面对团队成员们的疑问,乔贵荣老师热情地揭开了谜底。“‘三闾’之名,源于屈原曾担任的‘三闾大夫’之职,”乔老师解释道,手中的针线未曾停歇,“这是我们秭归人纪念屈原、传承楚地文化的一种独特方式。”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三闾刺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灵魂所在。
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承载的文化内涵,更在于精妙的针法与对色彩的极致运用。乔老师向团队展示了凝聚心血的代表作《橘颂》,她介绍,完成这样一幅精品,往往需要耗时数月甚至经年。仅以《橘颂》为例,就动用了130多种颜色的丝线,耗时长达8个多月。其核心技法在于平绣中的长短针运用,通过丝线颜色的反复穿插、叠加,营造出令人惊叹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画面如同绘画般生动传神。
乔老师还详细讲解了传统的五大针法,特别介绍了其中应用广泛且得到良好创新改良的“挑花针法”。“这种针法以前常见于围裙、肚兜这些生活用品上,”她一边演示一边说,“讲究的是‘单线出针,单线回针’。现在呢,我们把它创新运用到了茶席、香囊、饰品这些更受现代人欢迎的物品上,让老手艺有了新舞台。”

图为三闾刺绣代表作《橘颂》。张佳怡通讯员摄
指尖初体验:方知非遗传承路之艰辛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让团队成员们切身感受三闾刺绣的魅力与不易,乔老师邀请大家亲自上手尝试。在她的指导下,团队成员拿起针线,尝试绣制简单的花样。“针从这里下去,但一定要从两根线中间准确地挑出来,”乔老师耐心地指点着每一个动作。这短短几分钟的体验,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慢工出细活”的深意;这短短几分钟的体验,仅仅是三闾刺绣博大精深技艺体系的“冰山一角”,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幅精美绣品背后所蕴含的漫长工时与匠人心血。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创新模式的传承之路
谈及三闾刺绣的传承与未来,乔贵荣老师的目光坚定而充满希望。她细细回忆了自己的师父,并着重介绍了当前探索出的有效路径——“公司+绣娘”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源于其师父成为老师创立的“慢工绣艺”工作室,如今已发展为“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公司通过系统化的刺绣专业技能培训,累计培养绣娘超过3800名,建立起稳固的手工刺绣基地。
“传承不能只靠情怀,更要让大家有饭吃,有奔头。”乔老师的话语朴实而有力。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支撑生计的“指尖经济”。目前,公司为近500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更带动了当地200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乔老师补充道:“我们后续还会积极运用互联网,通过电商和网络平台把我们的绣品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看到三闾刺绣的美,也让这条传承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感悟与寄语:绣出文化传承的新图景
半天的调研采访,短暂却充实。团队成员们目睹了传承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匠心,体验了针线穿梭间的专注与不易。那幅《橘颂》,其背后八个月的坚持、百余种色彩的调和、万千次针脚的累积,正是三闾刺绣精神的最佳注脚。
走出芈绣馆,庭院里的拉磨盘依旧静默。但团队成员心中,关于三闾刺绣的针脚、色彩、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却如丝线般交织翻涌。这次探访,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的完成,更是在荆楚文化的沃土中,埋下了一颗关注非遗、理解传承的种子。这粒种子,终将在年轻一代的灌溉下,与像乔贵荣老师这样的传承人一起,共同绣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锦绣未来。

图为团队成员与乔贵荣老师的合影照片。张佳怡 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