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师范大学“闽韵拾光”实践队成员高语欣同学走进福建博物院,以“解码文化遗产,赋能公众美育”为主题开展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聚焦博物院的文物资源与社会教育功能,旨在挖掘闽地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为传统文化的年轻化传播探索新路径。
福建博物院作为福建文化的重要载体,馆藏17万余件/套珍贵文物,涵盖古陶瓷、书画、青铜器等多个品类。漫步于“福建古代文明之光”“海上丝绸之路”等常设展厅,商周青铜器的纹饰诉说着先民的智慧,宋元瓷器的光泽折射出海上贸易的繁华,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展品则勾勒出闽地早期文明的轮廓。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

实践过程中,高语欣同学深入调研了博物院的展览布局与数字化项目,重点关注闽南文化、海洋文明等特色文物的叙事逻辑。通过参与志愿者讲解培训,她系统学习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例如一件宋代沉船出水的瓷器,不仅承载着工匠的技艺,更记录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此外,她还与博物院志愿者进行交流,了解到当前青年群体对地方文化的认知缺乏深度探索的现状,这也让她更加明确了此次实践的意义。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高语欣同学结合青年群体的兴趣特点,尝试创作了“文物盲盒问答”短视频脚本,以趣味互动的形式解析3-5件特色文物的文化知识;同时设计了“闽地文化寻宝”手绘打卡地图,标注展厅内的隐藏文化彩蛋,引导更多年轻人主动探索闽地文化的魅力。

此次福建博物院实践之行,不仅让高语欣同学深化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更让她深刻认识到:文物的保护与传播同样重要,青年一代应为博物院公共教育体系注入年轻视角与创新活力,让更多人聆听闽地遗珍的“新声”。
(福建师范大学 高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