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食趣味”三下乡服务队在惠州大亚湾正式启动本土美食调研工作。队伍计划通过系统走访与深入探寻,挖掘当地美食的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为后续的推广传播积累素材,将这份源自海洋的匠心风味呈现给更广阔的天地。
一、多方探寻,搜罗本土风味
一抵达大亚湾,队员们便兵分几路,开启美食“寻宝”。有的参照网络博主推荐的美食清单,按图索骥打卡口碑店铺,亲身体验每道特色菜的口感与风味;有的则穿梭于大街小巷,主动向当地居民打听——在菜市场与摊主闲聊,在老街巷口向乘凉的老人请教,从他们口中挖掘出不少藏在市井里的传统老店和招牌美食。这些散布在城市角落的味道,大多承载着大亚湾人的集体记忆,为调研打下了鲜活的基础。

(图为实践队成员实地考察美食制作过程 林小凤摄)
二、溯源市场,深究食材与技艺
在初步掌握美食线索后,队员们转至海鲜市场,从源头探寻大亚湾美食的根基。他们在喧嚣的市场里逐一走访摊位,向海鲜老板详细咨询当地特色海产品的种类、产期及品质差异,比如哪种海虾最适合白灼、哪类鱼的肉质最适合清蒸。同时,还特意请教了不同海鲜的经典烹饪方式,记录下火候控制、调料搭配等关键技巧,了解到食材的新鲜与烹饪的匠心如何共同造就了大亚湾独特的海鲜风味。

(图为海鲜老板推荐美食白灼九节虾 蔡卓颐 摄)
三、对话渔民,触摸美食背后的生活肌理
为了更深入理解美食与地域的联结,队员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海鲜的最初生产者——渔民。他们找到常年出海的渔民,围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述每日潮汐中捕鱼的辛劳,分享如何辨别海鲜的新鲜度、如何处理才能保留最本真的鲜味。渔民们还热情推荐了几道家传的渔家菜,并谈及文旅发展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游客增多让海产品销路更广,也让渔家美食有了走出海湾的机会。

(图为实践队成员大合照 李智钰摄)
从街头巷尾的风味搜罗,到海鲜市场的食材溯源,再到与渔民的深度对话,“食趣味”服务队用一天的调研勾勒出大亚湾美食的鲜活轮廓——这里的鲜味藏在市井烟火里,凝在烹饪匠心间,更扎根于人与海的共生智慧中。接下来,队员们将带着收集的故事与技艺,精心打磨宣传片、绘制食旅地图,让这份源自海洋的独特风味被更多人知晓。(通讯员:李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