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邂逅荆楚非遗:湖北汽院学子体验指尖上的千年技艺
七月的荆楚大地,非遗文化与青春力量碰撞出别样火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调研团队走进非遗工作室,与手鞠、绒花等荆楚传统技艺近距离接触,在指尖的翻飞中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
工作室展柜中,屈敏老师的作品宛如时光沉淀的瑰宝,尽显非遗巧夺天工之美:手鞠球面丝线交错,对称的几何纹路中藏着微妙韵律,极小的菊纹以三色渐变绣出蜷曲之姿,针脚细如蚊足却栩栩如生;绒花似将春日凝于指尖,牡丹绒毛细腻如雾,梅花花瓣堆着渐变色彩,娇嫩得仿佛一碰就会绽放;竹编团扇骨韧面柔,缠枝纹随光影晃动;扎染方巾蓝白交错,冰裂纹透着自然野趣;宋锦饰品缀于发簪、笔记本,古雅纹样巧妙融入日常生活。
体验环节中,队员们亲身感受了绒花与手鞠制作的精妙。绒花制作时,屈敏老师指尖翻飞,将染色蚕丝在竹篾上刷胶、梳理,转瞬便成蓬松花片。“劈绒要像分头发丝,匀着劲才不断。”她握住队员的手示范,拇指食指虚捏丝头,轻转间将丝线捻开。但队员们初上手便手忙脚乱,要么劈得一缕粗一缕细,要么稍一用力就扯断丝线;卷绒条时,绒丝更是四处炸开像个“毛球”。屈老师拿起镊子耐心归拢:“卷的时候要贴紧竹篾,边转边用胶固定,像给花骨朵裹外衣。”一番折腾后,捧着歪歪扭扭的绒花骨朵,队员们指尖残留着蚕丝的柔滑与胶汁的微黏,才懂“一根丝里藏千缕”的深意。
手鞠制作的挑战更甚。屈老师先展示绣纹样:“曲面绣花,得在脑中分割球面,才能绣出对称图案。”她邀请大家从制作内芯学起,丝线在她手中绕几圈便成圆润球体,到了队员手里却频频“跑偏”——不是缠成椭圆,就是某处凸起。“别急,感受丝线的拉力。”屈老师手把手调整,帮队员们勒紧松散处、抚平凸起处;遇有队员线结松了,她笑着支招:“正好在这加个小纹样,让它变成独一无二的标记。”最终,大家的手鞠虽不完美,球面却都透着自己缠绕的温度,也明白了“每一针都藏着对对称的理解”。
此次体验让队员们在协作中触摸到非遗的肌理,也为后续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