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向“新”而行——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高质量发展纪实
经济稳健: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1-5月,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制造业投资增长31.4%。”埇桥区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了1001.1亿元。这一突破,彰显了埇桥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韧实力。粮棉油产业群荣获“全国先进”,绿色家居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均突破200亿元。与此同时,新引进的亿元以上项目达62个,总投资高达332亿元,形成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格局。
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丰硕成果。未来,我们将以‘链长制’为抓手,推动绿色食品、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材料等三大产业链的集聚发展,让埇桥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在产业体系不断优化的同时,埇桥积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加快转型步伐。
文化铸魂:千年文脉绽放时代新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8月6日晚,埇桥国际马戏大世界舞台上,年仅12岁的杂技少年李浩完成720度空中翻转,赢得满堂喝彩。埇桥现有马戏团300余个,从业人员超过万人,年收入达2.8亿元,“中国马戏之乡”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这里不仅是文化的舞台,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沃土。
此外,埇桥的书法文化也在不断深化。全区拥有中国书协会员43名、省级书协会员280名,“书法进校园”覆盖率达到100%。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数字书法教室、虚拟现实展览让汉字之美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魅力。区文化馆负责人介绍:“孩子们在古今对话中感受汉字的魅力,也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延续发扬。”
埇桥还不断举办各类文化节庆、艺术展演,以传承创新型文化底蕴,为城市塑造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产业的繁荣,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映衬幸福生活
走进北苑小区,曾经斑驳的外墙焕然一新,新增停车位120个,充电桩30组,居民们纷纷点赞:“住了20年的老小区,终于迎来了‘电梯时代’!”今年,埇桥区投入21.6亿元,重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28个,背街小巷11条,新建城市绿地42公顷。绿色生态的提升,让城市环境更宜人。
农村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36万群众,确保“放心水”流入每家每户。城乡低保标准也同步提高,分别增长到每人每月730元和705元,保障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不断改善。民生工程的持续推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改善居住条件,更是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红利。”区委负责人说。民生福祉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彰显了埇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未来,埇桥将持续推进“幸福埇桥”专项行动,让群众生活“更美、更富、更幸福”。
创新驱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科技创新成为埇桥发展的核心引擎。去年,区域内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71件,同比增长45%。在埇桥经济开发区,安徽华电绿氢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展示其最新的水电解制氢设备,关键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订单已排至明年6月。
全区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4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2个,院士工作站4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连续两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科研与产业相结合,正推动埇桥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科技创新的加快落地,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点,为埇桥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开放合作:融入长三角再提速
7月28日,埇桥—上海港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开通,满载光伏玻璃的集装箱列车驶往上海芦潮港。这一班列的开通,极大缩短了运输时间,将26小时内即可完成运输,大大提升了物流效率。
依托京沪高铁、盐洛高速和新汴河航道,埇桥已建立起“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与沪苏浙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园区3个,累计承接长三角地区转移项目97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这些举措,推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也为埇桥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埇桥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快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产业新高地。
逐梦未来:奋力成为“全国百强区”
“到2027年,区域经济总量冲刺1500亿元,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成为皖北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面对蓝图,埇桥区提出“工业强区、农业稳区、商贸活区、文化名区、生态立区”的五大战略,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区委强调,以改革激发新动能,以开放增强新实力,以创新引领新未来。埇桥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引领皖北、辐射周边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结语
千年埇桥,正向“新”而行。在这里,稻花飘香的田园诗意与奔涌不息的产业动能交相辉映;在这里,文化遗产与现代精神共同焕发光彩。执着守护历史的厚重底蕴,不断追求发展新境界,埇桥正以昂扬姿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续写崭新的辉煌篇章。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