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郴州十一区县,探寻城乡融合破题之策。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落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郴州调研组的青年学子们,近日深入郴州市11个县市区,以脚步丈量基层大地,用问卷倾听民生期盼,在城乡一线探寻城乡融合发展的破题之策,用青春实践书写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湖南实践的担当。
“您觉得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县城的教育医疗资源能满足日常需求吗?”在郴州的乡镇集市、社区院落、政务服务中心,调研组成员们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与当地居民、行政人员展开面对面交流。从桂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资兴的东江湖生态经济区,从临武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到苏仙的城乡结合部社区,团队足迹遍布郴州的11个县市区,累计回收有效问卷近300份,详细记录了不同区域在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县域经济产业基础、教育医疗资源分布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虽然只有短短几日的调研,但是我却收获满满。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村民们的热情与淳朴。一开始,我还在担心自己的调研会不会打扰他们的生活,甚至还担心自己难以沟通。但结果出乎意料。他们在听了我的诉求之后,立刻放下手中的活,积极地配合我的调研。有一位老奶奶一直拉着我的手,给我吃他们刚蒸好的玉米,那质朴的笑容至今让我难忘。”这是团队成员廖静玉在资兴市黄草镇雷公仙村进行完调研活动后发出的感慨。
此次调研紧扣“县域发展如何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两大核心问题,重点围绕三大领域展开深入探究: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既关注产业结构差异导致的收入分化,也追踪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政策对收入的影响;在县域经济综合承载力上,实地考察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产业竞争力、人才吸引力等关键指标;在城乡公共资源配置领域,则聚焦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服务的均衡化程度。
“我们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近千名村民增收,但景区运营、产品开发还缺专业人才,县域的产业配套也跟不上。”在与某乡镇干部座谈时,对方坦言的发展瓶颈,让调研组成员深刻感受到县域经济“强基础、补短板”的迫切性。
郴州调研组负责人薛晴表示,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数据,结合实地观察形成兼具数据支撑与实践价值的调研报告,力求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建议,为郴州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贡献青年智慧,用知识与行动诠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