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金胡杨中华文化传承团队成员走访了塔里木大学建校初期的老校友,通过采访张卫真、许曼彬、刘瑛、陈力前辈们,聆听他们扎根边疆、见证学校与南疆发展的往事,感受一代代塔大人“扎根边疆、奉献祖国”的初心与精神传承。老校友们正如一本本厚重的时光相册,颤抖的声音、湿润的眼眶,为我们翻开那些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那是属于塔大,也属于整个边疆的滚烫记忆。
团队成员首先对张卫真老校友进行采访,张卫真自豪得介绍到自己是1961年由兵团招生从上海招来的塔里木农垦大学首届本科生,在1966年接受毛主席检阅。他说:“那时候的学校环境非常艰苦,但是学校的文化气氛非常浓厚,同时会定期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自1961年来到新疆上学,亲眼目睹了南疆的快速发展,看着塔大从当年的一个个小土房子,逐渐建设成为南疆一流大学,自己心中就倍感自豪。同时被采访的还有许曼彬(1965年考入塔里木农垦大学) ,刘瑛(1963年考入塔里木农垦大学),陈力(1963年考入塔里木农垦大学)。
四位老校友同提到,塔大的发展始终与边疆建设同频共振。从最初以农学、畜牧为主的单一学科设置,到如今涵盖农、理、工、文、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从最初几间简陋校舍,到如今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校园,每一点变化都离不开一代塔大人的坚守与奋斗。采访中,老校友们对母校的未来充满期待。“既要培养扎根边疆的实用型人才,也要产出服务地方的科研成果”,“要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把根扎在这片土地上,用知识和汗水续写塔大的荣光。”这是四位老校友对当代塔大学子的寄语。
老校友们用青春书写的创业史,是塔大最厚重的校史篇章。这些带着时代温度的记忆,不仅勾勒出学校从无到有的成长轨迹,更凝结着“扎根边疆、奉献祖国”的初心。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从来不是过去式。它们是火把,正从老一辈塔大人手中接过,要在新一代学子的心里,燃成更旺的火焰。而塔大,这棵在沙漠里成长起来的胡杨,终将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下,把根扎得更深,驻守边疆。老校友的分享更是珍贵的精神财富,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在新一代师生中延续,让塔大在服务南疆振兴的征程中,始终成为培养栋梁的沃土、孕育希望的绿洲。
经过这次的探访胡杨校友,金胡杨中华文化传承团的队员们不禁感慨道那个天当房地当床的独楼大学到如今这样一个设备完善的现代化学校,我们一代代塔大人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我们作为塔大的一员,作为一棵棵小胡杨更是要传承胡杨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
(文稿/孟德川 腾新琪·摄影/郭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