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暑期实践活动暨三下乡已然步入尾声,而我们金胡杨中华文化传承团的同学们也都返回了各自的家乡。当车轮碾过沂蒙老区的石板路,当指尖抚过大同煤矿冰冷的矿灯,金胡杨中华文化传承团的暑期三下乡之旅已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深深足迹。从唐山抗震纪念馆的断壁残垣到王若飞故居的油灯手稿,从沂蒙影视基地的烽火场景到大同万人坑的无声控诉,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以心灵对话峥嵘岁月,在跨越千里的历史巡礼中,完成了一场关于信仰与传承的精神淬炼。
在唐山抗震纪念馆与矿山公园的参观中,团队成员收获了深刻而丰富的体验。在抗震纪念馆内,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场景直击人心,而唐山人民在毁灭性灾难面前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团结一心的凝聚力,更让每个人深受震撼。馆内陈列的大量历史照片、带着岁月痕迹的实物,以及生动的多媒体展示,仿佛将大家带回了那个艰难的时刻,让人真切感受到生命在灾难面前的脆弱,更体会到绝境中人性迸发出的坚韧力量,也深刻领悟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
走入王若飞故居,时光仿佛在此凝滞。屋内陈列的每一件珍贵文物都带着岁月的温度,每一张泛黄照片都定格着难忘瞬间,它们共同勾勒出王若飞为革命事业奔走不息、顽强奋斗的一生轨迹。墙上那句“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誓言,字字千钧,是他用生命践行的信仰,深深叩击着每位成员的心灵,更化作一股力量,激励着大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迈进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浓厚的历史氛围瞬间将人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这里,沂蒙人民用热血与奉献书写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倾其所有支援前线,用瘦弱的肩膀扛起革命胜利的希望,那“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场景中变得具体而厚重,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这份精神背后的赤诚与担当。
而在大同煤矿万人坑,沉重的历史令人窒息。那些触目惊心的遗迹,无声诉说着日本侵华期间矿工们遭受的非人迫害,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让每一位成员悲愤难平。这里不仅是侵略者罪行的铁证,更像一座警钟,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伤痕,方能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与安宁。
这场红色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精神的传承。每一处红色景点,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都孕育着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队员们在探寻历史印记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了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也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精神的决心。成员们纷纷表示,回到学校后,将通过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校园讲座、新媒体宣传等,将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享给更多的同学,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稿/孟德川 腾新琪·摄影/张浩宇 郭晓城 姜如意 王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