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薪火引前路,理论宣讲润民心
8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薪火传校史”社会实践队深入城乡多地,开展以“青春返乡献七秩,教育强国践初心”为主题的理论宣讲活动。实践队循着学校七十余年校史中“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育人传统,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紧密结合,创新采用“庭院课堂”“板凳宣讲会”“微宣讲进万家”等鲜活形式,让理论宣讲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民生的温度,在城乡社区引发广泛反响。
“庭院课堂”:方言土语讲透乡村振兴实效
走进村庄,实践队队员与驻村第一书记、农村党员骨干迅速组成多支宣讲小队,将原本严肃的理论课堂直接搬到了农家院落的树荫下、田间地头的田埂边。队员们提前收集整理了大量对比图片,在村民面前一一展示:村西头那条坑洼不平、雨天泥泞难行的旧土路,如今已变成宽阔平整的新柏油马路;村合作社成立前,村民们各自为战、收入微薄,如今通过规模化种植、统一销售,年收入普遍翻了两番;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养老服务站里,专业护工正在为老人测量血压……在“庭院课堂”里,队员们全程使用村民熟悉的方言土语讲解,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身边发生的真实变化成了最生动的教材,彻底消解了理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感。
“板凳宣讲会”:家常话语诠释人民至上理念
在社区广场上,实践队队员组织居民们围坐在一起,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板凳宣讲会” 火热进行。82岁的老党员李大爷特意从家里带来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他珍藏多年的粮票、布票。“60年代那会儿,咱想买块布做件新衣服,得凭票,一家几口人轮着穿是常事儿;现在呢?超市里的衣服样式多到让人挑花眼,想吃啥有啥,再也不用为吃喝发愁了。” 李大爷指着这些老物件,向在场的居民们讲述着过去的日子,“为啥变化这么大?因为党心里始终装着咱老百姓,一门心思就是想让咱过上好日子。”
队员们接过话头,结合社区近年来的实际变化,进一步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李大爷说的是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其实咱社区这几年的变化还有很多。就像社区新建的老年食堂,解决了独居老人做饭难的问题;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白天有人陪、有事做;学校的课后托管服务,让家长们再也不用为接孩子放学发愁。这些都是党和政府为咱老百姓解决的操心事、烦心事。”
一番话引发了居民们的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分享起自家的“幸福清单”。在这些朴实的家常话里,党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生活体验。这场 “板凳上的宣讲”,让校史里传承的“育人初心”与社区洋溢的“民生温度”交融共生,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
微宣讲进万家:青春力量激活理论传播效能
针对年轻群体和流动党员的特点,实践队队员创新开展“微宣讲”活动,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理论。队员们提前制作了一系列短视频,将“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主题巧妙拆解为“咱村的网红打卡地是怎么建起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的那些事儿”等具体故事。这些短视频在社区微信群里广泛传播,引发了年轻居民的热烈讨论。
在走访独居老人时,队员们一边帮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一边轻声细语地讲解养老政策:“大娘,您知道吗?您每月的养老金又上涨了,社区医院还能免费给您做体检,要是有啥困难,随时可以找我们实践队队员,也可以打这个便民服务电话,会有人帮您解决的。” 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微宣讲,让理论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生活,像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不仅是党的理论的传播者,更是基层故事的倾听者和学习者。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党的理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
七十余载风雨兼程,曲阜师范大学“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育人初心在一次次实践中愈发坚定。此次青春返乡路,实践队队员以宣讲为桥梁,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学子,队员们深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责任担当,更明白理论宣讲不仅是传递思想,更是传承信仰。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校史为薪火,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让青春在服务国家、奉献人民的实践中,书写出更加有意义的篇章。(通讯员 毛乐铃)

图为实践队队员开展庭院课堂 毛乐铃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村民开展宣讲会 毛乐铃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走访并开展微宣讲 毛乐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