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草编技艺,楚韵文化

    2025-08-12    阅读:
    来源:乐文俊

         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十二人,来到秭归县,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探索之心,来到了长江之畔的屈原故里——宜昌市秭归县。此行的目的,是拜访被誉为“峡江草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罗光林老师,亲身感受这项古老技艺的魅力,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理解楚韵文化的底蕴。
  在非遗文化小巷,罗光林老师的“峡江草编”体验馆充满了自然的清香。踏入馆内,队员们被琳琅满目的草编作品所吸引:微型龙舟、中国龙、蛇形萌宠,皆栩栩如生,展现了草编艺术的独特魅力。
  罗老师大胆创新,将秭归本地的皮雕、刺绣技艺融入草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峡江草编”风格。他坚持亲手采集、筛选原材料,研究染料配方,并积极推广作品。正是这份执着与创新,使他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并获得了多项荣誉。
   
  他特别强调,秭归作为屈原故里,深厚的楚韵文化底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灵感。他将屈原文化元素,如粽子、龙舟、屈原人像等,融入草编,使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创意。“当文化‘软实力’成为设计创意的‘硬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正给手艺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他的话语,精辟地阐述了文化与创意的共生关系。
  罗老师详细讲解了草编工艺的要点和技巧,从材料的精心挑选、处理,到编织的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讲究。他解释道,草叶需要经过清洗、煮制、染色、固色、晾干等繁复工序,才能用于编织。“我们使用的材料包括粽叶、玉米叶,以及本地的丝茅草、蒲草、稻草等,每一种都需要经过细致的工序。”他耐心细致地阐述,强调了从源头到成品每一个环节对最终作品质量的关键影响。
  为让队员们更深入地体会草编的魅力,罗老师准备了彩色草叶,指导大家亲手尝试编织。队员们在罗老师和助手的悉心指导下,尝试编织草编粽子等造型。起初,许多同学手法生疏,草叶常常“不听使唤”。然而,在罗老师耐心示范和鼓励下,大家逐渐掌握了编织的窍门,作品也初具雏形。 
  通过亲手实践,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的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草编技艺的精妙之处,也更加敬佩罗光林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匠心的精神。他们认识到,每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背后,都凝聚着传承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这次实践,不仅为队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渠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年轻一代正接过接力棒,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使命与担当。正如罗老师所言:“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手法的传递,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团队成员,也必将这份敬畏与热爱,融入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继续探索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相信在罗光林老师等非遗传承人的辛勤耕耘与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下,古老的峡江草编技艺必将薪火相传,而楚韵文化的光辉,亦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