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实践队伍深入大何村:两人记录乡村振兴足印

    2025-08-12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为全方位观察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践,挖掘皖北乡村发展的“韧性密码”,2025年7月,由两名成员组成的实践队伍奔赴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大何村,开展为期数日的深度调研活动。团队以“记录实践、洞察问题、赋能发展”为目标,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解码大何村的振兴之路。

                                                                                                                                   此图为大何村的一处角落
产业深耕:传统农区的突围尝试
 大何村曾长期困于“麦玉轮作 + 散养家禽”的传统模式,增收乏力。村支书赵玉龙上任后,开启“向外取经、向内破局”行动:赴外地考察经济作物项目,与农业企业洽谈合作;并回村召开十余场村民大会,邀请农技专家培训,逐步打消村民顾虑 。
 实践队伍跟随村民李建国下田,见证经济作物的生长——在灌溉设施修缮后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李建国年收入增万元。但产业瓶颈也随之显现:农产品加工项目因资金难落地,新经营模式的推广却也受村民的观念制约。两名团队成员与赵玉龙研讨,提出“分阶段引入加工设备”“建立产业示范户”等建议,希望能够助力产业“突围”。
             
治理探微:基层善治的生长逻辑
乡村治理调研中,实践队伍聚焦“党建引领 + 村民自治”体系。赵玉龙以党员队伍为核心,打造“政策学习 + 联系户服务”机制,党员成为矛盾调解、政策传递的“主力军”。村民宅基地纠纷的顺利化解,正是党员调解小组“三天上门、依规协商”的成果 。
 
村务公开栏前,二人查阅资料,发现财务、项目信息“阳光化”,让村民“心里有底”。但部分村民参与集体事务主动性不足,暴露“自治深度”的有待挖掘。从党员的先锋作用,到村民参与意愿提升,梳理出基层治理“从引领到共融”的生长轨迹。
 
民生观察:小巷子里的大变迁
 民生调研聚焦“细微处的变迁”。赵玉龙推动道路硬化、养老互助点等建设、就业帮扶,让村民生活“更有质感”:道路畅了,卖菜不再“泥里奔”;互助点暖了,空巢老人有依靠;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了。
 
但医疗资源短缺、教育设施老化等问题仍待破解。实践队伍认真记录村民“希望看病更方便”“孩子能有新书桌”等诉求,深知乡村振兴,要让“民生温度”温暖每个角落。

                                                                                                                                              此图为大何村的涂鸦墙

生态文化:乡土根脉的守护与激活
 在生态与文化调研中,实践队伍见证了大何村“颜值”与“气质”的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后,村庄整洁有序;赵玉龙重视传统民俗文化、绘制文化壁画,试图留住乡土根脉。但年轻村民参与度低,“生态 + 文化”产业尚处萌芽 。
 
团队与赵玉龙交流,提出“短视频推广民俗故事”“开发生态采摘 + 文化体验游”等方案,助力文化传承与生态价值转化。从守护乡土底色,到探索融合发展,实践队伍记录下乡村文化生态的“破局尝试”。
调研结束,二人与大何村干进行群座谈,总结经验、梳理问题。大何村的实践,是乡村振兴的基层缩影——有产业突围的艰辛,有治理升级的探索,有民生改善的温度,更有生态文化的坚守。实践队伍将持续关注,让调研成果成为乡村发展的“助推剂”,让基层足印,丈量出更多振兴可能 。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