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司莫拉瓦村的5日之约: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

    2025-08-12    阅读:
    来源:“青聚同心”边境文化赋能实践团
2025年7月11日,暑气蒸腾的滇西大地上,一支由5人组成的实践队伍踏上了云南省腾冲市司莫拉瓦村的土地。他们是来自玉溪师范学院“青聚同心”边境文化赋能实践团,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思考,开启了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之旅。
司莫拉瓦村坐落在腾冲的群山之间,这里不仅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更承载着边境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寻求发展的渴望。实践团的到来,像一阵清新的风,为这个宁静的村落注入了青春的活力。队员们放下行囊,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走访调研中,他们深知,只有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才能读懂这片土地的需求,找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初到村里,队员们便被司莫拉瓦村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悠扬婉转的民间歌谣,无不诉说着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他们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部分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优质农特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乡村旅游的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些问题,正是实践团此行希望助力解决的方向。
 接下来的几天里,实践团成员们有条不紊的开展实践活动。首先,队员们专门拜访了村里的非遗传承人,围坐在火塘边,听老人们讲述传统织锦、手工陶艺的历史故事。他们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技艺细节,用文字整理出完整的工艺流程,计划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制作成图文手册和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奶奶,您织的花纹太漂亮了,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份美。”一位队员的话,让年迈的传承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其次,在民俗文化陈列馆,实践团成员透过锈迹斑斑的古老织锦机,触摸到国家级非遗“佤族织锦”的厚重。在传承人指导下,他们体验独特的“腰机”技艺——蹬经线、绑皮带、飞梭引线,十分钟便织出红黄黑三色佤锦雏形。成员小李感慨:“这不仅是布,更是佤族智慧的结晶,该让更多人看见。”
最后,实践团还走访了村民李发顺家,熟悉的米香与芭蕉叶甜糯气息,唤起对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访的记忆。如今,火塘换电气化蒸箱,土灶变开放式厨房,墙上合影见证着“日子越蒸越甜”的嘱托已成现实。李发顺笑着细数变化:路通了、游客多了、特产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实践团与他深聊“电商助农+文化IP”,团队成员何静用短视频展示佤族美食制作,拓宽市场。
5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实践团的活动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离村那天,许多村民自发前来送行,手里捧着自家种的水果、亲手做的点心,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感激。“谢谢你们带来的新想法,我们有信心把村子建设得更好!”村支书紧紧握着队员们的手说。
此次司莫拉瓦村之行,对于实践团的5位成员来说,不仅是一次实践经历,更是一堂深刻的乡村振兴课。他们用青春的力量,为边境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文化动能,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收获了成长与感动。正如一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所写:“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用真心去投入的事业。司莫拉瓦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与乡村的约定,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精准宣讲入乡村,资助政策暖人心
  • 025年7月14日,广东财经大学“蒲策”传音实践团阳江一队走进阳江市奕垌村,开展国家资助政策宣传与调研活动,通过与村委深度联动、入户
  • 08-1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