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青年力量正成为推动变革与发展的关键动能。2025年7月11日,玉溪师范学院“青聚同心”边境文化赋能实践团的5位成员,怀揣着对乡村的热爱与对知识的实践渴望,奔赴云南省腾冲市司莫拉瓦村与和顺古镇,开展了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以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
司莫拉瓦村,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这里曾是贫困的代名词,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 。但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下,司莫拉瓦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坦宽阔的道路代替了曾经泥泞的小道,特色鲜明的佤族民居错落分布在绿水青山间,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村庄成功申报为国家AAAA景区,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实践团成员们踏入司莫拉瓦村,便被那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幸福氛围所感染。他们与村民深入交流,了解到村里以“党支部 +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参与景区经营管理,从事保洁、讲解、安保、售卖土特产等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像村民赵仁新,在合作社帮助下,返乡开办“佤乡情”特产店并成功升级为综合型店铺,月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这样的故事在村里数不胜数,村民们思想观念转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实践团还关注到司莫拉瓦村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的努力。他们参观民俗文化陈列室,被国家级非遗“佤族织锦”的古老技艺所震撼。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这些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传承困境。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佤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出谋划策,提出通过拍摄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佤族文化的魅力,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离开司莫拉瓦村,实践团来到和顺古镇。这里崇文尚教,重视家风家训,是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近年来,古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打造了家风文化长廊、政德大道等网红打卡地 ,连续9年开展“最美和顺人”评选活动,弘扬时代新风。2024年,和顺古镇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接待游客数量和涉旅消费大幅增长。
在和顺古镇,实践团走进艾思奇故居,开设“红色哲学小课堂”,用VR技术还原艾思奇撰写《大众哲学》的场景,向游客和当地青少年讲解哲学的当代价值,让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他们还针对古镇旅游文创产品进行调研,发现虽然现有文创产品种类丰富,但存在特色不够突出、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成员们发挥创意,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和顺特色的文创产品概念方案,如以古镇建筑为原型的立体拼图、融入家风文化的笔记本等,期望能为古镇文创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这5天的实践活动中,“青聚同心”实践团深入调研司莫拉瓦村和和顺古镇的文化与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等多方面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他们的努力或许只是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中的一小笔,但却代表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
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青聚同心”边境文化赋能实践团的成员们表示,这次实践只是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开始,未来他们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绘就更加绚烂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