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食趣味”三下乡服务队走进惠州大亚湾清泉古寺,开启本土美食与文化资源的调研之旅。队伍在古寺及周边开展实地考察标注、文化影像拍摄,斋食文化探索,同时结合调研梳理问题与建议,力求系统呈现当地美食和旅游特色与底蕴,为大亚湾文旅资源发展积累实践素材。
一、精绘食旅地图:实地标注绘蓝图
负责绘制食旅地图的队员力求精确,多次深入清泉古寺及周边开展实地考察。他们逐点标注古寺方位、周边景点分布与美食店铺坐标,细致收集各点位核心信息——从景点特色、开放时间到店铺招牌美食。绘制过程中,面对部分景点信息难获取、排版布局需反复调整等难题,队员们通过多轮沟通与试错,逐一攻克障碍,期待这份地图能够成为串联大亚湾美景与美食的“导航指南”。

(图为队员实地考察古寺状况 李谊摄)
二、巧拍文旅宣传片:镜头定格古寺韵
负责宣传片拍摄的队员则扛着摄像机,穿梭于古寺的殿宇、庭院与回廊。为捕捉最佳光影,常常清晨出发,等候日出的第一缕晨光;或在夕阳西下时定格古寺的余晖剪影,即使在阳光最毒辣的正午时分,也不辞辛劳地探索一个个建筑的最佳拍摄角度。拍摄内容紧扣文化意蕴:从飞檐翘角的建筑细节到虔诚的祈福仪式,全方位展现古寺的独特气质。后期剪辑中,队员们精心打磨素材,搭配悠扬音乐、生动解说词,让古寺的历史底蕴与自然之美通过镜头流转。

(图为宣传片拍摄成员实地取景 李谊摄)
三、深探斋食文化:清泉福面藏暖意
作为挖掘地方特色美食的实践团队,清泉古寺站,队伍将美食探索的焦点投向古寺的斋食文化,而清泉福面正是其中的核心载体。队员们品尝了这道特色美食:爽滑劲道的面条裹着鲜美汤汁,搭配丰富配菜,一口下去让人疲惫尽消。此外,古寺为七十岁以上长者免费提供清泉福面这一习俗,让这份美味还承载了敬老爱老的人文关怀。为深挖工艺奥秘,队员们主动采访相关工作人员,从熬制汤底的清泉水,再到多种天然食材的搭配技巧与功效,每一步都凝聚着匠心。队员们认真记录工艺要点,希望让这份兼具美味与温情的斋食文化被更多人知晓。

(图为实践队成员品尝福面 李谊摄)
四、聚焦发展献良策:调研筑基助前行
在深入挖掘古寺建筑特色、斋食工艺与历史文化后,队员们结合实地观察,梳理出系列待解问题:如古寺周边环境的文化体验项目比较缺乏、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有待提高等。这些发现将被系统写入调研报告,队员们期望通过精准反馈,引起政府部门重视,推动针对性措施落地,如优化周边配套、开发特色文化活动、加强互联网宣传等,让古寺文化与美食故事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队伍合影 钟灏晴摄)
从食旅地图的精细标注、文旅宣传片的镜头捕捉,到清泉福面斋食文化的深度探寻,再到发展建议的梳理总结,“食趣味”服务队以脚步丈量大亚湾的美食与文化脉络,用行动记录这片土地的烟火与温情。接下来,团队将继续打磨地图与宣传片,让标注的每一处坐标、定格的每一段光影都成为传播大亚湾魅力的窗口。(通讯员:李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