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绿色能源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陕西合阳光伏产业与大唐蜀河水电站通过创新“光伏+农业”“水电+新能源”等模式,不仅优化了能源结构,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零碳逐光破浪队深入两地进行参观学习。
光伏赋能乡村:合阳光伏的绿色转型实践 1.清洁能源助力乡村振兴
合阳县东雷抽黄灌区100兆瓦渠道光伏发电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灌溉”的模式,年均发电1.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6万吨。项目为当地村民带来多重收益:
-经济增收:土地租金、务工机会(如除草、维护)为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教育支持:企业资助大学生每人2000元,累计惠及200余名学生;
-基建改善:修建道路、路灯等设施,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2.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技术突破:与高校合作研发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28.5%;
-储能布局:配套20兆瓦/40兆瓦时储能系统,弃光率降至1.2%;
-农光互补:光伏板下种植药材(如金银花),每亩年增收3000元,形成“发电+农业”产业链。
3.未来规划
到2030年,合阳光伏占比将提升至35%,并计划拓展光伏制氢项目,为化工企业提供绿氢,进一步推动工业低碳化。
水电调峰护航:蜀河水电站的多能互补探索 1.灵活调峰,支撑新能源消纳
蜀河水电站作为汉江流域重要枢纽,总装机32万千瓦,年均发电10.5亿千瓦时。其核心作用体现在:
-调峰能力:日调节电量50万千瓦时,为风电、光伏让路,区域弃电率从8%降至4.5%;
-防洪减排:通过水温测报系统提前腾库,年均减少因洪水引发的碳排放300吨。
2.低碳技术与管理升级
-智能运维:部署巡检机器人,年减排二氧化碳160吨;
-生态保护:建设鱼类增殖站,累计放流珍稀鱼苗171万尾,修复汉江生态链。
3.远景布局
电站计划与光伏、储能项目联动,构建“风光水火储”一体化体系,并探索水电制氢技术,目标2030年减排二氧化碳110万吨。
政策与市场:绿色发展的双重引 1.政策支持
-合阳县对光伏项目提供土地税减免、度电补贴(0.03元/千瓦时),推动装机量三年增长200%;
-陕西省电力现货市场试点为水电调峰服务提供溢价机制,蜀河电站2023年增收800万元。
2.市场机制创新
两地均参与绿电交易,合阳光伏通过“西电东送”外销华东,蜀河电站探索碳资产开发(预计年碳收益400万元),为行业树立市场化转型标杆。
结语 从黄土高原的“光伏蓝海”到汉江之畔的“水电明珠”,陕西以多能互补的绿色实践,展现了能源转型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深化,绿色电力将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为全国“双碳”目标贡献更多“陕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