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我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湖北秭归,探寻以“峡江草编”为代表的草编非遗文化,感受这门古老技艺的历史温度与当代活力。
7月初的秭归,弥漫着草木的清香与江水的湿润。一大早,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便来到了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拜访峡江草编的市级非遗传承人罗光林老师。
进入小巷,罗老师的峡江草编体验馆便映入眼帘,10多平方米的体验馆内,挂满了各式草编作品,从灵动俏皮的昆虫萌宠到威武霸气的中国巨龙,从憨态可掬的生肖造型到精致典雅的花草纹样,小到草编胸针、手机挂饰,大到龙舟摆件、凤穿牡丹屏风,纹路肌理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散发着自然的草香与匠心的温度。

初见罗老师时,他正坐在桌前专注编织,指尖翻飞间,一个凤凰草编便初具造型,令人叹为观止。“峡江草编是长江给秭归人的礼物。”罗光林老师放下手中的活,笑着向我们打开了话匣子。
在他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过去三峡人家靠江吃江,草编是活命的手艺。早年间渔民捕鱼、农民劳作,样样离不开草编:渔篓要编得细密防漏,才能装住鲜活的鱼虾;背筐要编得结实耐磨,才能承受山路的颠簸。为了适应峡江潮湿的气候,先辈们摸索出“绞编”、“缠编”等独特技法,让草编器物既防潮又耐用,这是劳动人民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峡江草编最早可追溯到屈原的《离骚》中,历史悠久,但也曾差点断了传承。”罗老师的语气略带沉重。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传统草编器物逐渐被替代,草编技艺施展平台越来越小。为了使草编手艺得到传承和发展,以罗老师为代表的传承人将草编的重心从实用器物转向现代工艺品,使草编艺术走进大众视野,并深得喜爱。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峡江草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罗老师筹建了峡江草编体验馆,使更多的人感受指尖与草叶的对话,体验草编的乐趣。同时,他还开设了培训班,免费教村民手艺,既解决了原材料加工的人力问题,又帮助乡亲们增加了收入。
活动结束前,我们围在罗老师身边,在他手把手的教授下,体验了草编的乐趣。捏着清香的粽叶,跟着老师的示范步骤折转、缠绕、收边,看似简单的模仿,实则需要指尖力度均匀,稍有偏差便会松散,这让我们体会到了老手艺人“十年磨一指”的坚守。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感受到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它藏在传承人布满老茧的指腹里,更藏在“守正创新”的坚守里。我们“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将致力成为非遗的“宣传员”与“接力者”,用镜头记录技艺之美,用文字传播文化故事。正如“拾遗楚韵”的初心,唯有走近、了解、热爱,才能让更多像峡江草编这样的非遗瑰宝,在时间长河中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