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我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前往湖南省怀化市嬉麓非遗特色街区开展实践。怀化浸润于楚文化之中,嬉麓街区汇聚了众多非遗瑰宝,而承载楚地千年灵韵的舞水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深厚的文化根脉,成为我们此行关注的焦点。在非遗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当下,我们希望通过实地探访,触摸非遗传承的脉搏,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走进嬉麓街区的舞水剪纸工作室,墙上悬挂的作品瞬间吸引了我们。邬金老师介绍,舞水剪纸源于湘西怀化舞水流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诞生与楚地民俗文化密不可分:传统剪纸多取材于楚地神话、端午龙舟、湘西民俗等题材,既保留南方剪纸的细腻灵动,又融入湘西山水的粗犷意境。展柜中,一幅《楚辞·山鬼》主题的传统剪纸尤为夺目:镂空手法勾勒的山林间,山鬼执兰而立,衣袂线条如流水般流畅,云纹、花纹等精细如发丝,令人惊叹“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竟能承载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简练中见精美。邬金老师信手展示的“龙凤呈祥”“沅水渔歌”等传统作品,细节繁复生动,每一刀都似在无声诉说过往故事与匠心虔诚,令人屏息。

“守艺难,更难的是让老手艺‘活’进当下生活。”邬金老师的话透着传承人的清醒与担当。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她深知舞水剪纸面临的挑战:传统语境变迁、年轻一代疏离、市场空间萎缩。困境催生变革。她的创新之路精准锚定年轻群体——“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老古董’,必须热气腾腾地走进年轻人的日常。”
为了让剪纸“活”起来,她研究年轻人的兴趣:见侄女喜爱动漫,便尝试将二次元人物融入剪纸,从《原神》中的钟离到《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一个个角色通过剪纸艺术呈现,既有传统镂空技法的韵味,又充满青春活力;发现年轻人热衷收藏“吧唧”(徽章),便将剪纸图案复刻到金属徽章上,推出“楚韵剪纸吧唧”系列,让剪纸从平面艺术品变为可随身携带的潮流单品。“现在常有年轻人来定制动漫剪纸,还有学生带着我们的吧唧去漫展,这正是非遗‘破圈’的开始。”邬金老师谈及这些尝试时,眼中闪烁着光芒。
邬金老师的实践,为我们打开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样本。她敏锐地抓住了当代青年的兴趣密码,以“二次元”这一世界性语言和“吧唧”等轻量化载体,为舞水剪纸搭建起跨越代沟、连接未来的桥梁。二次元剪纸让传统技艺与流行文化碰撞出火花,吧唧周边则让非遗从观赏品变成生活必需品,这种“接地气”的创新,精准打通了非遗与年轻群体的隔阂。这种“破圈”绝非简单迎合,而是以剪纸艺术为核心,借助新载体、新语境,极大拓展了非遗的传播半径与生存空间,赋予了其强劲的现代生命力。
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在邬金老师身上看到了传承者的坚守,更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过去总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此次实践却让我们明白:非遗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年轻人主动靠近、积极参与的行动。我们可以成为非遗的“宣传员”,用社交媒体分享剪纸技艺;也可以成为“创意伙伴”,用现代设计为非遗注入新灵感。正如邬金老师所说:“年轻人的关注,就是非遗最好的养分。”
此次实践,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舞水剪纸刀尖上的楚韵风华,更深刻体悟到:唯有拥抱时代,让传统与创意深情相融,非遗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走向未来。青年一代应接过传承接力棒,让楚韵非遗在创新中延续活力,让千年文脉在青春力量中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