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土地普法进乡村,学用并重护航振兴

    2025-08-13    阅读:
    来源: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同心耕梦法治田,巴渝寨韵石榴红”社会实践团/张秋月、王泖焮、陈科宇
          为破解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法律盲区,助力乡村振兴法治化建设,2025年7月9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同心耕梦法治田,巴渝寨韵石榴红”社会实践团走进黔江十三寨新建村,在社区活动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土地法律小课堂”。活动以“需求导向、精准滴灌”为核心理念,创新打造“案例破题+互动解惑+实操赋能”普法链,将土地法律知识“精准投送”至群众心田,实现普法供给与村民需求的“双向奔赴”,让法治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真正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积蓄坚实的法治之力。
  “你们有将土地出租给别人吗?”“有签过正式合同吗?”“要是邻居借你家地种菜,结果偷偷挖了鱼塘,该怎么办?”活动伊始,宣讲员抛出三个贴近生活的提问,瞬间点燃数名村民讨论热情。这种从“身边事”切入的互动破冰,迅速拉近了法律与村民的距离。
                     普法人员抛出生活化问题引发村民讨论
                                                           (图为普法人员抛出生活化问题引发村民讨论)
  紧接着,宣讲员针对寨民理解土地流转合同的难点,精准施策,采用“农具借还类比土地流转”的创新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具象化。通过讲解“租户擅改耕地建鱼塘致土层破坏”、“口头约定租金引发追讨无门”等邻村真实案例,普法人员以案释法,直观揭示“擅自变更土地用途”的法律后果与“规范合同”的刚性需求。
                    
                                                             (图为讲解员讲解土地出租合同关键点)
  为提高寨民对签订合同重要性的意识,宣讲员立足寨民实际需求,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民法典》中关于土地流转的关键条款,转化为“合同要写清租多久、给多少钱、咋个给、能干啥”等“大白话”表述。活动现场,65岁的村民张大爷一拍大腿:“以前总觉得都是熟人,口头说一声就行,现在才明白,白纸黑字才是‘硬道理’!”这声感慨,正是法治意识在乡土扎根的生动注脚。
  活动接近尾声,宣讲团队通过投影展示了一份完整的土地出租合同,围绕租赁期限、租金支付等五大核心要素,精心设置了“租期超20年是否有效”等有奖问答环节,村民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图为普法人员解析土地出租合同范本)
  面对“租期越长越好”的普遍误解,普法人员结合《民法典》第七百零五条,详细说明了20年的法定租赁上限,以及超期部分无效的法律后果;还通过“耕地变厂房”的典型案例,强调随意改变土地用途不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还会导致合同无效。
  本次普法活动,是青年学习投身乡村振兴法治实践的生动写照,将专业的“法言法语”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乡音土话”,让新建村村民对土地流转合同的核心要素、法律风险有了具象认知。未来,实践团成员将继续跟进“送法下乡”行动,推动法治理念在乡村扎根,既守护好村民的“钱袋子”“责任田”,也为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筑牢法治基石,使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图景在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中加速铺展,照亮每一寸土地,为乡村振兴画卷贡献坚实的青春法治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