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湖南怀化——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探访了嬉麓非遗特色街区的手意草堂舞水剪纸非遗研习工作室。在这个充满古色古香的街区,袁超美与邬金母女展示了他们如何运用传统技艺,将多种彩纸剪裁成精美的剪纸作品,延续百年技艺的温度,并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新篇章。舞水剪纸的演变,从民俗装饰到艺术创作,从传统纹样到现代设计,展现了荆楚非遗在时光流转中的生命力,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一、一.舞水河畔,剪纸溯源与两代传承
团队成员通过采访传承人了解到,舞水剪纸起源于沅江与舞水交汇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早已经成为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渔民祭拜河神时,会将精心剪制的鱼形灯盏放入河中,祈愿平安丰收;春节、乔迁等时刻,农户们也会张贴寓意吉祥的剪纸窗花,让其成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
第三代传承人袁超美,自幼在外婆指导下学剪纸,系统掌握传统纹样与剪刻手法,后以此为职业。她为村民制作婚庆、节庆剪纸,凭借精湛技艺成当地知名艺人。其女邬金作为第四代传承人,毕业后回归工作室,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文化潮流融合,以创新推动舞水剪纸适配新时代,既延续家族传统,也为古老艺术注入新活力。
二、工作室里的“新与旧
在手意草堂舞水剪纸非遗研习工作室,袁超美和邬金母女展示了如何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融合,创作出既具有文化价值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袁超美展示了墙上的圆形挂饰,红色剪纸嵌于镂空木框中,下悬中国结流苏,这些是母女两合作设计的生肖挂件。虎纹剪纸呈现湘西图腾的粗犷,兔形剪纸则结合现代设计的简洁。通过“国潮”风格,传统纹样焕发新活力。

邬金设计的《精灵宝可梦》剪纸同样引人注目,她运用传统阴刻技法刻画皮卡丘和人物帽檐,作品上“舞水剪纸”的落款彰显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还有根据经典画作改编的毛泽东侧影剪纸,阳光透过红纸,伟人轮廓清晰。邬金提到,年轻人喜欢用剪纸记录时代符号,因此他们融入红色记忆和动漫形象,让剪纸艺术适应多样生活场景。
三.母女协作:在指尖演绎剪纸技艺传承
面对团队成员对剪纸技艺的好奇目光,袁超美提议:“只看作品不够直观,我们现场剪一幅,让大家了解整个过程。”邬金随即整理工具,母女俩开始准备演示。于是,一场展现母女传承温度的剪纸演示在工作室里缓缓展开。
在创作这幅蓝白配色的仙鹤牡丹剪纸时,袁超美和邬金围坐在木桌前。她们先准备好水笔、蓝白单色宣纸、刻刀、剪刀等工具,然后轻声讨论,袁超美凭借多年经验用铅笔勾勒出轮廓,融入传统吉祥图案与巧思,邬金补充细节,经过橡皮擦除多余线条后确定设计草图,再用蘸水笔沿轮廓描绘,使图案在蓝纸上更加清晰。
接着,邬金接过刻刀,屏息凝神地雕刻,手腕轻转以铺展仙鹤羽毛的细密纹路,雕琢牡丹花瓣时则放缓节奏以展现褶皱。袁超美在一旁递工具、提醒细节。剪刻完成后,袁超美熨烫固定作品、去除褶皱,两人精心挑选框架装裱。最终,一幅寓意长寿富贵的剪纸佳作在时光中绽放光彩,饱含母女心血。
随着这一幅剪纸作品的完成,袁超美和邬金母女不仅展示了舞水剪纸的艺术魅力,更传递了一种文化自信和传承的力量。她们的协作和创新精神,是对传统最好的尊重和对未来最美的承诺。在她们的指尖下,剪纸不仅是纸上的艺术,更是活生生的文化传承,继续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激励着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创造、去传承。
四.传承使命:让剪纸艺术扎根时代土壤
舞水剪纸的传承故事里,袁超美母女用坚守证明:传统不是过去式,而是可以不断生长的生命体。她们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的舞水剪纸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调研团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非遗传承的点滴。相信在更多人的守护下,舞水剪纸会像舞水河的流水一样,带着荆楚文化的基因,奔向更广阔的未来,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长卷,添上一抹鲜亮的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