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的入口,江风带着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还裹挟着上世纪90年代峡江两岸的喧嚣。这座临江而建的建筑群,像一座巨大的时光容器,将百万移民的故事小心翼翼地收藏,等待每一个前来的人轻轻开启。

推开大门,首先撞入眼帘的是青铜雕塑“世纪壮举”。移民们扶老携幼的身影在灯光下愈发清晰:老人佝偻着背,手里紧紧攥着一包故土;年轻母亲将婴儿护在怀中,眼神里有不舍也有坚毅;汉子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行囊,脚下的石板路仿佛还留着磨出的凹痕。雕塑背后,“爱国奉献、舍己为公”八个金字在光线下闪闪发亮,这是百万移民用行动写下的精神注脚。
跟着讲解员的脚步往里走,仿佛踏入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壮丽三峡巴风楚韵”展区里,悬崖峭壁的模型旁摆放着三峡石、柑橘标本,图文展板上的吊脚楼、峡江号子,勾勒出移民们世代生活的家园模样。转个弯,“三峡工程百年梦圆”展区的老照片里,从孙中山先生的构想草图到工程论证会上的激烈讨论,再到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决议的历史性瞬间,一张张画面串联起跨越百年的梦想轨迹。
最让人驻足的是复原的峡江老街。青石板路上,打铁铺的灶台还留着暗红的炭火印记,茶馆的八仙桌上摆着粗瓷碗,墙角的收音机里隐约传出当年的流行歌曲。忽然,一阵悠长的号子声从远处飘来,夹杂着茶馆伙计的吆喝、孩童的嬉闹,恍惚间,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即将告别的家园,能触摸到移民们临行前的复杂心绪。
走到“水下展厅”,玻璃幕墙后,秭归老县城归州镇的一角静静“沉”在水中。全息投影下,老街上的灯笼轻轻摇晃,牌坊上的字迹依稀可辨,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熟悉的身影从巷口走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指着水中的建筑,声音有些哽咽:“那是我家隔壁的杂货铺,小时候总在那儿买糖吃。”

锈迹斑斑的船票、泛黄的安置协议、一针一线绣着“思乡”二字的棉被……这些静静躺在展柜里的物件,都藏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一段关于告别与新生的记忆。两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走出博物馆时,江风依旧吹拂,只是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感动。这里收藏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无数普通人用奉献书写的家国情怀,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