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院学子探秘绒花技艺体验指尖生花的千年传承
七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怀揣对荆楚文化的热忱,以“深挖荆楚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为目标,走进湖北宜昌的掬水在工作室,开启了一场绒花技艺的探秘之旅。非遗讲师屈敏以蚕丝为笔,带领青年学子亲手体验,共同探寻“指尖生花与千年绒韵”的传承对话。

绒韵工坊内,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工作台前,屈敏老师正专注于手中的蚕丝线。她将染色蚕丝在竹篾上反复刷胶、梳理,指尖轻捻间,原本纤细的绒丝便聚成蓬松的花片,宛如初绽的花瓣。随后,她向团队展示绒花制作的关键步骤——攒花:“每一片绒条都要讲究弧度,攒合时既要贴合花型的自然姿态,更得在脑中勾勒整体的层次感,这样才能做出灵动饱满、宛如真花的作品。”话语间,工作台上的牡丹绒花在光线下泛着柔和光泽,绒毛细腻如雾,尽显雅致。

见队员们眼中满是期待,屈老师笑着邀请大家动手尝试:“来试试吧,亲手做才知其中妙处。”她先取来一束嫩绿色蚕丝,示范劈绒手法:拇指与食指捏住丝头,手腕轻转间将丝线捻开,再顺着纤维纹理一分为二,动作行云流水。“劈绒要像分头发丝似的,匀着劲才不会断。”然而,队员们刚上手就慌了神,要么劈得一缕粗一缕细,要么稍一用力就扯断了丝。屈老师俯身上前,握住队员的手慢慢引导:“你看,指尖要虚握,靠指腹的力道带开丝绒,就像抚摸小猫的毛那样轻。”另一边,有团队成员尝试卷绒条,刚卷到一半,绒丝就四处炸开像个“毛球”。屈老师拿起镊子,耐心帮他归拢散开的绒丝:“卷的时候要贴着竹篾转,边转边用胶固定,就像给花骨朵裹外衣,得严实又服帖。”折腾半小时后,大家总算做出几支歪歪扭扭的绒花骨朵,虽远不及老师作品精致,却让指尖沾满蚕丝的柔滑与胶汁的微黏,更懂了“一根丝里藏千缕,一朵花中见匠心”的深意。
采访中,屈敏老师带团队来到展柜前,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展柜里的绒花作品形态逼真、色泽雅致,让队员们惊叹不已:蚕丝在铜丝骨架上堆叠出立体花型,层叠中藏着自然的生长韵律;每一缕绒毛都舒展服帖,转折处不见丝毫杂乱;近观可见细节巧思——一朵极小的梅花,绒丝细如蜂腿,却将花瓣的娇嫩感展现得活灵活现。
此次绒花技艺探秘,让学子们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技艺的精妙,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