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湖北汽院学子体验扎染技艺感受蓝白晕染中的千年传承

    2025-08-13    阅读:
    来源:石霄 刘瀚文 拾遗楚韵·启为创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汽院学子体验扎染技艺感受蓝白晕染中的千年传承
  
  七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怀揣对荆楚文化的热忱,以“深挖荆楚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为目标,走进屈敏老师的校外联办非遗课堂,开启了一场扎染创意设计的探秘之旅。非遗老师屈敏以线为缚、以布为纸,带领青年学子协作体验扎染制作,共同探寻“蓝白之间与生活美学”的传承对话。
  
  教室内,课桌椅拼作长台,棉线、橡皮筋、蓝靛盆与裁好的素布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屈敏老师立于台前,手中捏着一块折成扇形的白布,对围坐的队员们说:“今日以教室为工坊,咱们从最基础的‘扇形扎’学起,看如何让蓝靛在布上‘跳舞’。”她指尖翻飞,将布角向内折出层层褶皱,再取粗棉线从中心绕起,一圈圈勒紧,线痕在布面压出深浅不一的棱纹,“扎染的妙处全在‘捆扎’二字,线勒得紧,染出来是白纹;稍松些,蓝靛便会悄悄晕进去,像水墨画的飞白。”
  
  说着,她将扎好的布浸入盛满蓝靛染液的瓷盆,用竹筷轻轻按压,确保布面完全浸透。“水温要控制在室温,太高会破坏染料活性。”她一边搅动染液,一边讲解,“第一次染是浅蓝,想加深就得反复浸染、晾晒,让氧化作用慢慢‘催’出靛蓝色。”仅十分钟后,她提起布块,水珠顺着布角滴落,原本素白的布面已染上一层清雅的浅蓝,被棉线勒住的地方则留着星星点点的白,像撒了把碎雪。
  
  见队员们跃跃欲试,屈老师笑着将大家分成小组:“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构思扎法,一人把控浸染时间,合作完成一块方巾。”她先给负责扎布的同学示范“螺旋扎”:“双手捏住布心旋转,转得越匀,花纹越对称,就像卷糖果似的。”又叮嘱染布的同学:“记好时间,每染五分钟提出来透透气,颜色会更有层次。”
  
  体验过程中,有团队成员刚把布扎成球状,线结就松了半圈。屈老师走过来,接过布轻轻调整:“别慌,松的地方正好能让蓝靛多晕染几分,咱们索性在这儿加个‘太阳纹’。”她指导成员在松动处补绕几针线,形成放射状的线痕,另一人则在浸染时特意多浸了两分钟。解开线结的瞬间,两人都笑了——蓝靛在布上晕出深浅交错的漩涡,松动处的“太阳纹”像朵绽放的花,虽不规整,却透着野趣。“这就是扎染的魅力,”屈老师在旁点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作品,每处‘意外’都是独一无二的印记。”
  
  采访中,屈敏老师还带领团队参观陈列架,各式扎染作品令人目不暇接:餐桌布上的“冰裂纹”随光影流动,茶席垫的“雨点纹”与青瓷杯相映成趣,就连帆布包上都印着简化的“蝴蝶扎”图案,蓝白二色透着清爽。“你看这组亲子围巾,”她拿起两件作品介绍,“妈妈扎的‘方格纹’规整,孩子扎的‘随意结’灵动,反倒成了系列爆款。”展柜里的成品静静陈列,蓝靛的沉静与白纹的明快在器物上碰撞,传统扎法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每一处纹路都藏着“顺其自然”的东方智慧。
  
  此次扎染体验让学子们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