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作笔书乡韵,实干为墨绘振兴

    2025-08-13    阅读: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花儿与少年”之“丹青绘运河・三韵赋新篇”实践服务团

青春作笔书乡韵 实干为墨绘振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花儿与少年”之“丹青绘运河・三韵赋新篇”实践服务团,于7月29日起赴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运河文化为核心,通过墙绘创作美化乡村、文化调研深挖底蕴,双轨并行注入青春动能,让千年古镇的文化脉络在当代焕发新彩。

丹青绘就运河长卷 墙绘点亮乡村新貌

  结合四女寺镇“运河古镇”地域特色,团队以“运河文化、乡村新貌”为主题,完成200余平方米墙绘作品,让斑驳墙面变身文化传播窗口:

  《漕运码头》融合商业街、商船、古建筑元素,再现运河码头千帆竞发的往昔繁华,唤醒古镇居民的历史记忆;《九河汇流》以帆船、劳作船工为笔,勾勒水系交汇带来的漕运兴盛、商贸活跃景象,彰显运河航运的生命力;《乾隆下江南》通过古船、人物等细节,重现运河畔当年的热闹场景,让历史场景可触可感;《世纪复苏》与《老船闸》则分别展现四女寺水利枢纽现代风貌与老船闸运作过往,串联起水利工程的古今对话。

  队员们以扎实画功与饱满热情投入创作。色彩绚丽的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居环境,更成为传播运河文化的“活教材”,赢得当地干部群众一致点赞。

深耕调研挖 “三韵” 解码古镇文化基因

  为系统梳理运河文化资源,团队展开“线上+线下”立体调研:

  实践团面向村民、商户、游客发放问卷100余份,摸清当地对四女文化的认知度、传承现状及发展需求;走访老党员、村民等群体,记录运河漕运故事、孝女文化传承历程及乡村治理经验,其中与优秀党员王合平的深度访谈,挖掘出多个鲜为人知的运河往事;实地探访四女祠与四女寺水利枢纽,在王合平同志与专业讲解员的讲解中,深入理解孝文化内涵与运河历史脉络,感受千年文化沉淀的智慧。

  调研最终厘清四女寺镇 “水韵(运河生态)、文韵(历史传说)、德韵(孝德文化)” 的 “三韵” 文化体系,为文化资源活化提供了一手资料。

双轨赋能结硕果 青春力量助振兴

  本次实践形成多维成果:完成调研报告3份、设计稿件30张、墙绘作品200余平,发布视频及公众号内容40余个,全平台浏览量超30000次。团队还创新运用专业所长,为墙绘添加AR动画功能,让静态画面“动”起来,生动还原运河往昔繁荣,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

  实践不仅通过艺术赋能增强了村民文化认同感、涵养了乡风文明,更搭建起高校服务基层的桥梁,为“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提供了青年实践样本。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以青春为笔,既要让古镇颜值更高,更要让文化根脉更活。” (通讯员 王雨乐)

  图为团队创作的第一面墙绘《漕运码头》,再现运河码头昔日繁华。王雨乐 供图

 

  图为第二面墙绘《九河汇流》,展现水系交汇带来的漕运盛景。王雨乐 供图

  图为第三面墙绘《乾隆下江南》,重现运河畔历史场景。王雨乐 供图

  图为第四面墙绘《世纪复苏》,展现水利枢纽现代风貌。王雨乐 供图

  图为第五面墙绘《老船闸》,唤起对水利航运历史的回忆。王雨乐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墙绘创作。王雨乐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墙绘细节处理。王雨乐 供图

  图为墙绘创作现场,队员们专注投入。王雨乐 供图

  图为团队负责人采访优秀党员王合平,挖掘运河故事。王雨乐 供图

  图为调研组成员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文化传承现状。王雨乐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王合平讲解四女孝亲文化起源与内涵。王雨乐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四女寺水利枢纽听讲解员介绍工程历史。王雨乐 供图

  图为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合影留念。王雨乐 供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