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木雕,藏不住的情
群山环抱的湘西南会同县,素有“广木之乡”的美誉。2025年7月1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为了探寻这木雕里的情来到会同,第五代传承人向昌平和他的徒弟,正以刀刻木痕续写这份跨越时空的深情。
刀刻岁月:传承百年的匠心
调研团队来会同工作室,向昌平向团队介绍木雕的历史文化和自己学习历程。根据讲解,团队得知明清时期,会同工匠的足迹遍布湘西各地,会同木雕在千禧年前后曾迎来发展高峰。当时,会同县宗教用品工艺厂聚集了六七十名技术骨干和数百人的古建队伍,业务遍及贵州、重庆、湖北等周边地区。
团队还了解到向昌平出生于1983年,16岁便拜会同木雕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梁中辉为师,潜心学艺二十余载。他深耕技艺,巧妙将传统木雕与根雕艺术融会贯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谈及心得,他常说:“好手艺的练就,离不开眼到、手到,更需心到。”如今,在向昌平的工作室里,经常能看到他手把手教授年轻徒弟的场景。
因材施艺:精湛独特的工艺
团队观赏木雕作品,询问会同木雕被称为“广木之乡”,向昌平解释到会同木雕之所以能在众多传统木雕中脱颖而出,在于其精湛独特的工艺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当地工匠讲究“因材施艺”,善于根据木材的不同材质、纹理与色泽,选择最恰当的雕刻方式和设计来赋予木头崭新的生命。会同多山多林,匠人就地取材,常用楠木、梓木等质地细腻的木材,以浮雕展现丰富的层次。题材上,会同木雕多取自田间地头的花鸟虫鱼、节庆时的热闹场景等,贴近生活又寓意吉祥。例如,会同木雕作品中常见牡丹缠枝的屏风、孩童嬉戏的床楣、衔枝的喜鹊等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老一辈人觉得,家里摆上这些,日子就有滋有味。”
会同木雕的技法也十分全面,包括圆雕、浮雕、镂空雕、深浮雕等多种形式,例如他独创的“扁雕”技法,能在极薄的根材上呈现出立体感,最薄处不足1公分。团队听到这里为之感到震惊,在向昌平的工作室里,团队看到他的徒弟正在厚木上雕刻人物的四肢,刀锋过处,木屑如雪花般纷纷落下,神情专注。
图为向昌平的徒弟正在进行木雕的雕刻
薪火相传:匠心筑梦新时代
在会同木雕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与付出。向昌平常说:“木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每一刀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把它好好传下去。”
向昌平的徒弟,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选择在家乡跟着师傅学木雕。“现在月薪过万的他不必再像师傅当年那样离乡背井,手艺成为留在家乡的充足理由。”向昌平欣慰地说。他的徒弟向宏谱已经跟着他学艺十余年,如今在公司担任骨干,不仅能照顾家庭,更在传承技艺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文化产业有活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近年来,向昌平不遗余力地为当地木雕产业发展奔走,希望带动更多家乡人就业,让古老的木雕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广木之乡”的沃土中萌芽,历经数代匠人的心血浇灌,会同木雕在省级非遗的新起点上正迎来发展的春天。会同木雕一刀一刻间,刻下的不仅是木料的纹理,更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深知此行的意义,为了这份“藏不住的情”,团队通过网络宣传,让更多青少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了解和学习会同木雕,让保护和传承之情在木头里永续流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