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产量突破1500万把,带动就业超8000人,但老匠人周汉宇仍愁眉不展:“全镇会做全流程的仅有7人”
这把撑过六百年风雨的伞,正经历最残酷的经济学考题—是沦为全球化产业链末端的装饰品,还是蜕变为乡村振兴的黄金杠杆?
2025年暑假,湖南工商大学行管系八名学子深入传承人周汉宇先生的工坊开展暑期三下乡调研。
图表1“伞亮乡途”团队与传承人周汉宇先生合照。伞亮乡途团队摄
一.产业诊断书:伞骨上的经济裂缝 石鼓油纸伞作为湖南省省级非遗,早已是石鼓镇的经济支柱。
从楠竹种植到桐油炼制,从棉纸生产到金属配件,全镇百分之七十三的劳动力投入到了油纸伞生产的产业链中。
然而,团队成员在与周先生的交流中了解到,油纸伞的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一方面,制作油纸伞的主要材料——昌山楠竹资源正不断萎缩,五年内生竹占比降至百分之三十,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
另一方面,如今石鼓镇只有七人能够全过程手工制作石鼓油纸伞,且平均年龄超过65岁,这一省级非遗几乎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囧境。
对此,课题组成员提出疑问,据相关数据显示,石鼓油纸伞年产量超500万把,年产值高达三亿,为何没有人主动学习油纸伞制作工艺呢?至于原材料成本上涨问题,是否还有其它品种的竹子可以代替楠竹呢?
周汉宇先生对课题组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解答
石鼓伞涉及产业众多,制作油纸伞是耗时最多,技术要求最高,利润相对较低的。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很复杂,从原材料的挑选到图案的设计,都需要功底,纯手工制作油纸伞更是蕴含了82道工序,要想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好,需要深厚的功力,对此,周先生提出“灵魂三要”,“要耐力,要毅力,要时间”。
至于原材料问题,周先生指出,使用昌山楠竹,是石鼓油纸伞最大的特色之一,也很有地域特点,从楠竹的特性上来说,它的韧度也是最适合做油纸伞的。
图表2传承人周汉宇先生与课题组成员交谈
二.破局方程式:三根新伞骨撑开经济穹顶 第一根新伞骨材料革命
由于昌山楠竹资源萎缩,成本上升百分之三十七,周汉宇先生为首的石鼓油纸伞制作团队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如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竹纤维增强技术,抗风性增加百分之两百;开发可降解竹塑伞骨,获得欧盟环保认证,出口单价翻了4倍;建立生态银行,村民种竹抵息,企业保底收购等。
既解决了原材料成本上涨的问题,也响应时代绿色发展的号召,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第二根新伞骨流量重构,颠覆传统的新经济打法
周汉宇先生的儿子周乐在大学毕业后回到父亲的工坊,大力发展电商经济,从抖音的非遗矩阵到B站工匠纪录片,再来到小红书种草,周乐先生用“年轻人的玩法”盘活了这一非遗工艺。
第三根伞骨业态裂变,产业模式升级
周汉宇先生将“制作工坊”升级为“研学工坊”
“面对好看的油纸伞,来参观的同学们都会忍不住带一把回家。”
油纸伞原料基地对外开放,竹海摄影打卡+制伞体验,让孩子们的研学之路更有体验感。
当研学从“看伞”变成“造伞”,教育的刻刀终将雕琢出文化的未来形态。
学生变创客,非遗成IP,新路径打开了新销路,为工坊增加收入来源的同时又帮助非遗油纸伞增加了知名度。
图表3传承人工坊内的油纸伞。伞亮乡途团队摄
三.经济链全景图:一把伞“罩”住的桐油味小镇 课题组成员访问了石鼓镇安乐村,将军村,李固塘等地的村民,发现一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可以去周汉宇先生的工坊免费学习油纸伞制作技术,然后将材料带回家组装好,这一举措让石鼓油纸伞不再是产业链各游工坊的“造金石”,而是真正的“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化带动经济发展。
乡村文化,地域文化,从来都不是哪一个人的文化,正如周汉宇先生所说,“每个人都是传承人,只是国家把这个称号给了我,就像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个班长作为班级代表,我就是那个代表。”
朴素的话语中透露的是满满的真诚。
文化是大家的,所以周汉宇先生拒绝扩大生产线,将工坊的订单分给镇上其它的造伞厂,免费教村民制作油纸伞,增加村民收入来源,带动数千人就业。
图表4村民在工坊内制作油纸伞。伞亮乡途团队摄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所以周汉宇先生不断推出新产品,奔赴全国各地去做推广,开设研学基地,让非遗文化走近校园,走近大众生活。
当暮色漫过石鼓镇的青石板路,最后一道桐油在伞面上凝成琥珀色的光。这座被油纸伞笼罩的小镇,连风都浸透了六百年的坚韧与温柔——每一缕桐油香,都是时光熬制的偈语;每一把悬在门檐的伞,都是未写完的生存史诗。
六百年不过一把伞的开合,而真正的庇护,从来不是拒绝风雨,而是教人记得阳光的形状。
图表5石鼓镇的日落
作者:段子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