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湖北大学文学院“非遗进社区·童心绘荆楚”实践团队联合湖北大学“青荷弘声博士宣讲团”文学院声颂荆楚分团赴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体验记录和非遗传承人专访,聚焦云梦皮影戏与孝廉文化,为后续社区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内容转化积累素材与经验。
探秘云梦非遗技艺,开启文化新篇章 在云梦县伍洛镇三湖村举行的“湖北好人进乡村”宣讲活动中,团队积极参与“非遗文化进乡村”展览,现场观摩了云梦剪纸、皮影、汉川乌壶等非遗项目,感受荆楚文化魅力。
在非遗展区,团队重点关注了云梦剪纸和云梦皮影两大非遗文化。据传承人介绍,云梦皮影起源于清代中叶,演出方式灵活、道具简便,仅需二人便可完成整场表演,俗称“二人台”。而云梦剪纸则以“有花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为独特创作原则,图案讲究寓意,工艺精细繁复,既是装饰品,也是民间祝福的载体。两项非遗文化项目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既体现了荆楚大地独特的文化,也承载着地方民众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精神信仰。在调研中,团队不仅收集了翔实的一手资料,也进一步加深了对非遗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的理解,在实践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更为后续将非遗元素融入社区课堂提供了坚实支撑。
图为三湖村非遗展区展出的云梦皮影和剪纸。宋双羽 摄
二十四孝照古今,孝廉精神铸德行 为进一步深化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团队前往中华黄香文化园开展实地考察,重点学习黄香“孝、廉”事迹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道德典范作用。
团队依次参观了黄香纪念馆与孝廉馆等园内展馆,认真学习黄香“扇枕温衾”故事及其广泛流传的教育影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金字格言高悬于孝廉馆中央,传统教义与现代廉政建设理念在此交相辉映,激发了团队对“文化润德”内涵的深层思考。通过本次参观,团队不仅拓宽了文化调研视野,更深刻认识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现实意义。团队将积极探索将黄香孝廉文化融入非遗课堂教学的可行路径,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引导青少年汲取传统道德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图为团队在黄香纪念馆仔细浏览资料。宋双羽 摄
专访传承匠人,探寻课堂新路 在云梦县皮影艺术馆,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云梦光影”非遗实践队专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滕德清老师,围绕着皮影艺术的历史渊源、演出技艺、传承困境及时代价值展开深入交流。
图为非遗传承人滕德清老师为团队介绍皮影的操纵技巧。宋双羽 摄
“传统皮影是由三根棍子组成,卡在脖子上的那根棍子用右手拿着,称为主棍;人物双手各有一根副棍,用于完成翻滚、说话等动作时的协调操控。”滕老师现场演示了皮影操纵的技艺要领:主棍控制步伐,副棍配合嘴部开合,配合灯光映照出形神兼备的动态人物形象。团队在现场认真记录,学习操控要点,并就“如何将皮影技艺简化转化为适合儿童的教学内容”展开初步探讨。
当得知团队将进入社区托管班开展皮影文化教学时,滕老师深情寄语:“皮影不仅是表演,更是民族文化的烙印。希望你们能热爱非遗,将它传下去。”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团队认识到非遗传承人对技艺与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同时增强了传承非遗的使命感。
图为团队与非遗传承人滕德清老师进行专访。徐海莹 摄
通过在云梦县的实地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黄香孝廉文化、云梦皮影等当地文化,既聆听了非遗传承人的第一手讲述,也在展览、参观与交流中获得了大量宝贵资料和实践体验。下一阶段,团队将以调研成果为基础,开展“非遗进社区”系列教学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讲给孩子听、教给孩子学”,在童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讲好荆楚故事,传承文化血脉!
图为访谈结束后团队与滕德清老师合影。宋双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