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绿动王司村:大学生团队三下乡共绘生态乡村新画卷

    2025-08-13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盛夏七月,淮北濉溪县百善镇王司村迎来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身影。本生态保护实践团开启了为期3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为王司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在皖北大地奏响了一曲青春与生态共鸣的田园牧歌。
 
一、深入调研:把脉乡村生态现状
 
实践团初到王司村,便迅速展开了全面的生态环境调研工作。团队成员分成三个小组,深入田间地头、河流沟渠和农户家中,采用问卷调查、实地采样与无人机航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调研模式,累计发放问卷326份,覆盖全村5个自然庄,采集水土样本48个,拍摄高清影像资料217GB。调研发现,王司村虽坐拥沱河、王引河两大水系,但部分河道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小微黑臭水体占比达18.6%;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废弃农膜回收率不足43%,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仅58%。这些数据为后续的精准施策提供了关键依据。
 
二、科学治理:打造生态修复样板
 
针对调研结果,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并实施了“水岸共治、农牧循环”综合治理方案。在水环境治理上,团队引入“生物浮岛+曝气增氧”技术,在枣园庄中心沟打造了240平方米的生态修复试验区,种植菖蒲、再力花等水生植物,投放滤食性鱼类,使河道溶解氧含量提升31%,氨氮指标下降47%。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团队搭建了简易农膜回收站点,研发适合散户使用的堆肥发酵装置,指导养殖户建立台账记录,推动全村粪污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2.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设计的“太阳能驱动小微污染处理站”,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运维模式荣获濉溪县环保创新大赛铜奖,为皖北地区同类村落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三、智慧科普:点亮乡村生态意识
 
为提升村民生态素养,团队打造了“线下课堂+云端矩阵”的立体宣传体系。线下开设“生态夜校”,用方言编排《垃圾分类谣》《秸秆还田三字经》等乡土教材,累计培训村民186人次;设立生态科普长廊,将村庄污染治理前后对比图制成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动态变化。线上依托抖音直播“王司村的绿色密码”,单场最高观看量达2.3万人次,粉丝留言“原来环保离咱农民这么近”。团队还联合村委举办首届“环保小卫士”夏令营,36名留守儿童参与水质监测实践活动,孩子们采集的水样数据被纳入团队科研报告,让生态理念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四、校地共建:构建长效机制
 
实践团发挥桥梁作用,促成学校与王司村签订“产学研用”合作协议。学校环境学院设立实习基地,定期选派研究生团队跟踪监测生态指标;材料学院捐赠的5套农田节水灌溉设备已投入使用,预计年节水量达3.6万立方米;艺术设计学院则将枣园庄闲置农房改造为“乡村生态美术馆”,展陈团队创作的生态主题沙画、秸秆编织艺术作品,吸引周边游客2000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1.8万元。此外,团队协助村委开发“数字王司生态通”小程序,村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义务巡河等活动积累生态积分,兑换有机肥料、农用工具等物资,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
 
五、青春答卷:在乡土中国书写担当
 
3天的实践是短暂的,但留下的变化却实实在在。团队共清理河道淤泥86立方米,修复生态护坡320米,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7人,撰写1.2万字的《王司村生态振兴蓝皮书》。实践团成员李佳怡在日记中写道:“当看到八旬老人拿着我们编的《秸秆还田手册》向儿子讲解,当监测仪器显示水质达标时的清脆蜂鸣响起,我真切感受到知识落地生根的力量。”团队指导教师张伟教授感慨:“学生们从‘象牙塔’走进田野,带着技术又带着谦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了知识与责任的双向奔赴。”
 
随着实践团的离开,王司村的生态故事还在继续。团队成员与村民建立的微信交流群每日活跃,线上答疑从未间断;前不久,学校科研团队回访时发现,村民自发组建的护河队已扩展至38人,“生态饭碗”的理念正改变着这个传统农耕村落的发展轨迹。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大学生用青春的智慧与汗水,为皖北大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写下生动注脚,而这片土地,也以最质朴的方式回应着青年的付出,共同编织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等待着更多有志青年加入这场生生不息的绿色接力。
"C:\Users\31691\Desktop\微信图片_20250813194116_compressed(1).jpg"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