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从“扎染工坊”到“创业课堂”:南宁理工学院学子青春智慧双向赋能非遗助残路

    2025-08-1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引领青年学子筑牢信仰根基、练就过硬本领、服务社会民生,将青春奋斗融入强国复兴伟业,2025年7月,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织梦青年”实践团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及相关企业,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非遗传承与助残服务融合,通过深度参访、体验互动、精准关怀、创业访谈等形式,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在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实践团成员们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与助残服务结合,自主设计苗族刺绣DIY体验包。成员们化身“小老师”,与残疾人开展“一对一”教学。针对聋哑学员,团队精心通过图示分解步骤并辅以手势引导,让学员通过触摸丝线纹理和色彩搭配,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无声的课堂里,专注的学员竖起的大拇指,成为跨越障碍的情感纽带,传递着文化的温度。

同时,实践团前期调研发现夏季高温对在岗残疾人影响显著,于是便自主定制、采购并分装了包含西瓜、冰淇淋、防暑药品的“清凉礼包”,并附上手写祝福卡。在发放过程中,成员们与残疾人深入交流。一位肢体残疾的电商客服感动地表示:“西瓜甜到心里,但更暖的是有人记得我们的需要。”这种“需求导向+情感赋能”的关怀,让物资传递升华为心灵的对话。

为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实践团前往广西嗨驿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访全国自强模范、肢体残疾创业者毕冬,聆听他从工作室起步到实现跨境年销400万的奋斗历程。成员们不仅被其克服身体障碍研发泥塑产品的精神所感动,更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就品牌推广、电商运营、产品设计等议题与毕冬热烈交流,积极为助残企业“嗨驿站”未来发展献策献力,实现智慧的双向赋能。

在南宁市乐秀刺绣蜡染工作室,工艺美术大师杨云带领实践团成员沉浸式体验扎染非遗工坊。从反复比对图样捆扎“米字结”,到观察布料“三浸三晾”的氧化渐变,再到固色后纹样显现的惊喜,成员们从“旁观者”变为“创作者”。指尖沾染的蓝靛,记录着实践的汗水与收获的笑容。通过亲手操作,成员们深刻理解了染料渗透规律,体悟到非遗技艺中蕴含的“天人共生”的古老智慧。

此次“三下乡”实践,“南理微光·织梦青年”实践团以非遗为桥,以关怀为纽带,将文化传承与助残服务深度融合。从指尖刺绣的无声教学到清凉物资的精准传递,从自强模范的奋斗故事到非遗工坊的沉浸体验,团队成员不仅运用专业所长为残疾人事业注入活力,更在实践中深刻感悟自强不息精神,收获成长。这些跨越障碍的互动与饱含温情的行动,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让非遗文化在助残领域焕发新生机,为营造包容友爱的社会风尚写下青春注脚。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宣纸文化探秘 千年匠心传承
  • 7月3日至9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赴宣城市泾县宣纸文化博物馆实践小分队”走进安徽泾县宣纸文化园
  • 08-1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