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驻基层:化学师范学生的三下乡外卖配送实践记盛夏的午后,老旧小区的巷弄里热浪蒸腾,一辆电动车灵活地穿梭在斑驳的楼栋间。朱芳可、申浩、俞博、洪浩宇、罗昕 —— 这五位来自省城高校化学师范专业的男生,正用为期二十天的美团、饿了么外卖平台基层服务实践,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添一份便利。
从实验室到社区的转变
“3 栋的住户,您的美团外卖到了!” 下午两点,朱芳可站在单元楼门口喊道,手里的外卖箱被晒得有些发烫。这位化学师范专业的男生,曾在实验室里精准称量过各种试剂,可第一次配送就碰上了难题:老旧小区没电梯,他抱着沉甸甸的外卖箱爬到七层,后背的 T 恤早已湿透,喘着气敲开门时,对方是个刚下班的年轻人,接过外卖时笑着说:“辛苦啦,这天气跑一趟不容易。”
这支服务队的成立挺偶然。放假前大家在实验室做完实验,聊起三下乡做什么,申浩说家附近的社区外卖配送总不太及时,“有时候下单显示四十分钟到,等一个多小时是常事,特别是饭点的时候。” 同为化学师范专业的他拉着大家去社区周边转了转,发现外卖员对小区内部路线不熟,有些楼栋号还乱标,确实影响效率。后来他们联系了辖区的美团和饿了么站点,干脆组队来帮忙配送,顺便体验生活。
俞博脑子灵活,把化学实验里整理数据的细致劲儿用到了配送上,他整理出小区里容易找错的楼栋信息,做成简易电子版发给外卖员;洪浩宇力气大,像搬运实验器材一样轻松揽下那些提着桶装水、大袋米面的订单,他说:“每次送完,对方递瓶水说声谢,就挺开心的。” 罗昕则带着记录实验数据的认真劲儿,随身带着手机,拍下大家送餐路上的场景,发在班级群里,引来不少同学点赞。
配送中的小麻烦与小温暖
“这栋楼的 302 在左边单元,右边的是 301。” 朱芳可的手机备忘录里,记着小区里各种 “陷阱”,就像记录实验步骤一样清晰。有次他送饿了么订单,按门牌号找 6 栋,绕了两圈才发现,其实就是 5 栋旁边加建的一小栋,当地人都叫 “5 栋附楼”。等送到时,订外卖的是位备考的学生,不好意思地说:“麻烦你了,这楼确实难找。”
俞博遇到过更棘手的。有位妈妈订了儿童餐,备注说孩子睡着了,让放门口就行。他想起做实验时要注意细节,怕外卖凉了,特意敲门轻声说:“餐放门口啦,我帮您把袋子口系紧了。” 后来对方在平台给了好评,说 “配送的学生很细心”。
洪浩宇的电动车筐里,总放着几个备用塑料袋,就像实验时准备备用仪器一样。有次送水果订单,袋子突然破了,他赶紧从筐里拿出塑料袋套上,避免水果滚出来。订水果的阿姨见了,非要塞给他两个桃子:“小伙子心细,拿着尝尝。”
小区里的居民们都挺友善。有天下雨,申浩送完餐在楼下避雨,一楼的大爷看到了,喊他进屋坐会儿,还倒了杯热水。“虽然每天跑下来腿酸,但这些小事让人觉得暖乎乎的。” 申浩说,这比做完一个成功的化学实验还要有成就感。
实践里的新感悟
二十天的配送实践,让五个学化学的年轻人有了不少新发现。他们注意到,小区门口的便利店线上订单很少,老板说不会弄平台上的活动。俞博就发挥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帮老板设置了 “满 20 减 5” 的优惠券,没过两天,老板就笑着说:“线上单多了不少,谢谢你啊。”
朱芳可发现,很多上班族订外卖时,会备注 “下班才能取,麻烦放驿站”。他像分析实验现象一样琢磨着,和驿站阿姨商量后,在驿站门口贴了张纸,写上 “如需延迟取餐,可备注时间,我们帮您妥善保管”。
离开前,他们把整理的小区配送攻略发给了外卖站点的师傅们,攻略做得像化学实验报告一样条理清晰。站点站长说:“你们这些孩子挺能吃苦,还细心,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小问题。”
最后一天送餐结束,五个人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看着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罗昕翻着手机里的照片,笑着说:“刚开始觉得送外卖挺简单,做了才知道,做好也不容易,就像做化学实验一样,得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申浩接过话:“以前总说服务群众,现在才明白,其实就是把这些小事做好,就像我们以后当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小需求。”
远处,有外卖员骑着车驶过,车筐里的外卖袋随着车身轻轻晃动。这个夏天,五名化学师范男生用脚步丈量着社区的每一条路,也在平凡的配送里,读懂了基层生活的真实模样,更明白了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要脚踏实地服务他人的道理。
青春力量驻基层:化学师范学生的三下乡外卖配送实践记盛夏的午后,老旧小区的巷弄里热浪蒸腾,一辆电动车灵活地穿梭在斑驳的楼栋间。朱芳可、申浩、俞博、洪浩宇、罗昕 —— 这五位来自省城高校化学师范专业的男生,正用为期二十天的美团、饿了么外卖平台基层服务实践,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添一份便利。
从实验室到社区的转变
“3 栋的住户,您的美团外卖到了!” 下午两点,朱芳可站在单元楼门口喊道,手里的外卖箱被晒得有些发烫。这位化学师范专业的男生,曾在实验室里精准称量过各种试剂,可第一次配送就碰上了难题:老旧小区没电梯,他抱着沉甸甸的外卖箱爬到七层,后背的 T 恤早已湿透,喘着气敲开门时,对方是个刚下班的年轻人,接过外卖时笑着说:“辛苦啦,这天气跑一趟不容易。”
这支服务队的成立挺偶然。放假前大家在实验室做完实验,聊起三下乡做什么,申浩说家附近的社区外卖配送总不太及时,“有时候下单显示四十分钟到,等一个多小时是常事,特别是饭点的时候。” 同为化学师范专业的他拉着大家去社区周边转了转,发现外卖员对小区内部路线不熟,有些楼栋号还乱标,确实影响效率。后来他们联系了辖区的美团和饿了么站点,干脆组队来帮忙配送,顺便体验生活。
俞博脑子灵活,把化学实验里整理数据的细致劲儿用到了配送上,他整理出小区里容易找错的楼栋信息,做成简易电子版发给外卖员;洪浩宇力气大,像搬运实验器材一样轻松揽下那些提着桶装水、大袋米面的订单,他说:“每次送完,对方递瓶水说声谢,就挺开心的。” 罗昕则带着记录实验数据的认真劲儿,随身带着手机,拍下大家送餐路上的场景,发在班级群里,引来不少同学点赞。
配送中的小麻烦与小温暖
“这栋楼的 302 在左边单元,右边的是 301。” 朱芳可的手机备忘录里,记着小区里各种 “陷阱”,就像记录实验步骤一样清晰。有次他送饿了么订单,按门牌号找 6 栋,绕了两圈才发现,其实就是 5 栋旁边加建的一小栋,当地人都叫 “5 栋附楼”。等送到时,订外卖的是位备考的学生,不好意思地说:“麻烦你了,这楼确实难找。”
俞博遇到过更棘手的。有位妈妈订了儿童餐,备注说孩子睡着了,让放门口就行。他想起做实验时要注意细节,怕外卖凉了,特意敲门轻声说:“餐放门口啦,我帮您把袋子口系紧了。” 后来对方在平台给了好评,说 “配送的学生很细心”。
洪浩宇的电动车筐里,总放着几个备用塑料袋,就像实验时准备备用仪器一样。有次送水果订单,袋子突然破了,他赶紧从筐里拿出塑料袋套上,避免水果滚出来。订水果的阿姨见了,非要塞给他两个桃子:“小伙子心细,拿着尝尝。”
小区里的居民们都挺友善。有天下雨,申浩送完餐在楼下避雨,一楼的大爷看到了,喊他进屋坐会儿,还倒了杯热水。“虽然每天跑下来腿酸,但这些小事让人觉得暖乎乎的。” 申浩说,这比做完一个成功的化学实验还要有成就感。
实践里的新感悟
二十天的配送实践,让五个学化学的年轻人有了不少新发现。他们注意到,小区门口的便利店线上订单很少,老板说不会弄平台上的活动。俞博就发挥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帮老板设置了 “满 20 减 5” 的优惠券,没过两天,老板就笑着说:“线上单多了不少,谢谢你啊。”
朱芳可发现,很多上班族订外卖时,会备注 “下班才能取,麻烦放驿站”。他像分析实验现象一样琢磨着,和驿站阿姨商量后,在驿站门口贴了张纸,写上 “如需延迟取餐,可备注时间,我们帮您妥善保管”。
离开前,他们把整理的小区配送攻略发给了外卖站点的师傅们,攻略做得像化学实验报告一样条理清晰。站点站长说:“你们这些孩子挺能吃苦,还细心,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小问题。”
最后一天送餐结束,五个人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看着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罗昕翻着手机里的照片,笑着说:“刚开始觉得送外卖挺简单,做了才知道,做好也不容易,就像做化学实验一样,得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申浩接过话:“以前总说服务群众,现在才明白,其实就是把这些小事做好,就像我们以后当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小需求。”
远处,有外卖员骑着车驶过,车筐里的外卖袋随着车身轻轻晃动。这个夏天,五名化学师范男生用脚步丈量着社区的每一条路,也在平凡的配送里,读懂了基层生活的真实模样,更明白了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要脚踏实地服务他人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