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一刀一木总关情:会同木雕非遗技艺的守护与绽放

    2025-08-14    阅读:
    来源:王禹宸
        会同木雕是湖南怀化会同县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2014年被列入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湘西南地区民间木雕技艺的典型代表。它以当地盛产的香樟、楠木、梓木等优质木材为原料,凭借匠人的巧思与精湛技艺,在方寸木头上演绎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成为承载地域历史、民俗与匠心的重要载体。会同木雕的精髓在于“以刀代笔,以木为纸”,其技艺讲究“一刀准、一线挺、一纹活”,涵盖圆雕、浮雕、透雕、线雕等多种技法,尤以浮雕见长——通过刀具的深浅变化,让图案在木材表面呈现出立体层次感,仿佛从木中“生长”而出。随着时代变迁,会同木雕逐渐从建筑装饰延伸至摆件、挂件等工艺品领域,形成了“实用与审美并重”的鲜明特点,成为当地民俗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缩影。
  2025年7月15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连山乡连山村宋家界的湖南守艺手艺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与会同木雕第五代传承人向昌平以及第六代传承人向宏谱进行了深入交流,目睹到了会同木雕的雕刻过程,了解到了会同木雕与传承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并感受到了会同木雕雕刻时的巧妙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队员们刚踏入湖南守艺手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大门,目光便被眼前铺陈开来的木雕世界牢牢牵引——各式各样的作品错落陈列,既有带着岁月温润感的桌椅家具,木纹里藏着生活的烟火气;也有造型奇崛的根雕艺术品,崖柏的醇厚、黄杨的细腻在刀刻下绽放出自然与匠心的碰撞。不等队员们从这份视觉震撼中回神,传承人向昌平已带着热忱的笑容迎了上来。在他的指引下,大家缓缓穿行在作品之间:看供桌边缘的斗拱纹样如何复刻着侗族古建的精巧,瞧薄如蝉翼的扁雕作品怎样在光影里显露出立体的层次,听他讲每一件根雕家具背后“顺势而为”的创作巧思——那些天然的树瘤、弯曲的枝干,都被赋予了实用与美学的双重生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混杂着传承人的讲解声、队员们的轻呼声,在这间摆满作品的屋子里,仿佛能听见木屑簌簌落下的声音,那是时光与匠心在悄悄对话。
  
  穿过陈列室的沉静,队员们循着渐浓的木香与隐约的凿刻声来到木雕加工厂。推开门的瞬间,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下意识放轻了脚步——十几位师傅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台前,或坐或站,手中的刻刀、凿子随着臂膀的起落,在木料上留下精准而灵动的印记。队员们站在一旁,没人舍得打破这份专注。看着师傅们额角渗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看着他们明明在重复枯燥的劳作,眼神却始终亮着对作品的热爱,那飞舞的木屑与有节奏的雕刻声,早已超越了工艺本身——那是匠人们用岁月打磨的坚守,是手艺在时光里跳动的脉搏,每一声、每一片,都重重敲在队员们的心上,化作无言的震撼与深深的敬意。
  
  在采访的过程中,向昌平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与木雕的故事:“会同木雕,根基在师承。”向昌平,这位1983年出生的传承人,16岁便跟随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梁中辉学艺。“当时主要做祭祀木雕,神佛像、供桌、门窗斗拱。”向昌平回忆。千禧年前后,会同木雕发展迅猛。向昌平和师兄弟同在会同县宗教用品工艺厂,厂里当时有六七十名技术骨干和数百人的古建队伍,业务遍及贵州、重庆、湖北等地区。更可贵的是师兄弟间的传承与互助,“几十年了,我们一直在一起坚守手艺,也交流各自的新想法。”这种深厚的师承情谊和集体智慧,成为会同木雕创新发展的坚实底座。2018年,向昌平回乡创立湖南守艺手艺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公司汇聚了二十多位平均从业十几年到几十年的师傅,超过一半都是本地手艺人。和他一样的还有堡子镇木雕传承人张劲,他比向昌平更早回到家乡创办工作室。
  在外闯荡的十余年间,向昌平迷上了根雕。与有着固定程式和尺寸要求的传统神佛雕刻不同,根雕的自由与野性瞬间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根雕相通于传统技艺,又能给予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他南下福建,拜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木雕工艺大师陈兴,研习根雕技艺,将会同木雕与充满自然意趣的根雕艺术相融合。
  随着工具的进步,向昌平带领团队在拥抱电动工具提升效率的同时,仍然坚守着手工的灵魂。“精工的地方必须用刀,机器的感觉做不到那么到位。”他展示一件达摩根雕作品,最薄处不足1公分:“这是‘扁雕’技法,在极薄根材上呈现立体感,全靠手上功夫。”会同木雕原本就拥有的圆雕、平雕、镂空雕、深浮雕等全面技法,被向昌平娴熟地运用于根雕作品的创新中。
  话音落下时,向昌平的目光掠过车间里忙碌的身影,又望向窗外远处连绵的山影——那是会同的山,也是孕育了无数优质木料与匠人灵感的地方。他的语气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一种手艺人特有的笃定,仿佛手中的刻刀不仅能雕琢木料,更能勾勒出清晰的未来。“根雕艺术家具,从来不是简单的‘木头+雕刻’。”他随手拿起一块边角料,指尖摩挲着天然形成的弧度,“我们要做的‘完美’,是让每一件家具都带着自然的呼吸——树瘤的疤能变成柜门的点睛之笔,弯曲的枝干能化作扶手的天然弧度,既得有实用的筋骨,又得有艺术品的灵魂。”说到这里,他笑了笑,眼角的纹路里藏着对手艺的执拗,“就像侗族的老房子,梁柱要顺木势,雕花要合心意,这样的东西才能传得久。”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说起“带动家乡人”时的眼神。“我16岁出去学艺,知道在外讨生活的难。现在厂里的师傅,大多是本地的乡亲,有的以前在外打零工,现在拿起刻刀,一个月能挣上万块,家里的孩子老人都能顾上。”他望向正在打磨木料的向宏谱,“这小子跟着我学了十年,现在也是能独当一面的师傅了。未来啊,我想再办个培训班,让更多人能靠这门手艺吃饭,让会同木雕不仅是‘遗产’,更是能养人的活计。”
  车间里的雕刻声还在继续,笃笃、沙沙,像在为这番话伴奏。队员们看着向昌平沾着木屑的手掌,看着他眼中映出的木料与远方,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变,而是像他这样,把对手艺的敬畏、对家乡的热爱,一点点刻进未来的模样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