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祭屈原,粽叶飘香传千年。当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三校的调研团队齐聚湖北宜昌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基地,郑承志老师的讲座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深邃宝库。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到端午挂艾、包粽、赛龙舟的民俗传承;从文人墨客对屈原的千古咏叹,到当代人对传统节日的创新演绎——屈原与端午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在岁月流转中始终熠熠生辉。7月9日,三校学子带着对文化传承的热忱,在这场思想碰撞中,解码屈原与端午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楚祠寻踪屈原精神的初见具象
踏入屈原祠,历史与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调研团队的镜头,定格下这些珍贵画面,也让屈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
《屈原列传》碑刻如凝固史卷,静静诉说屈原生平与精神;巍峨屈原雕像,以长袍广袖、凝重面容,彰显其忧国忧民的孤高品性;“传颂屈子风范”连环画展,用“读书洞”“濯缨泉”等故事,将屈原人格魅力化作具象画面;主题浮雕则以圆形构图、“廉”字环绕与山水莲花点缀,艺术化凝练屈原精神内核。

这份提前的探访,让我们对屈原精神有了更直观的感知——它不仅是诗句里的激昂,更是融入民俗骨血的坚守。
二.讲堂溯源楚祠实景映风骨
讲座伊始,郑承志老师回溯屈原生平,带众人穿梭回两千余年前的楚地。“屈原不只是伟大诗人,更是家国情怀的象征。”他指向投影中《离骚》语句,解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仍坚守理想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