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一支由江苏科技大学的7名大学生组成的“青穗兴乡”实践小队走进江苏省张家港市农联村,并在村委会活动室开展了“珍惜粮食、致敬耕耘”主题宣传活动。这场由7名大学生与20余名乡村孩子共同完成的实践,通过多元的互动交流与游戏,将粮食安全这一宏大命题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内化的成长养分,其背后蕴含着对教育逻辑、代际对话与社会价值的多重思考。
视听课堂:播撒粮食安全知识的种子
活动以“视听课堂”为起点,队员们将动画视频与PPT作为知识载体,图文并茂地为孩子们揭开粮食安全的“神秘面纱”。从粮食由农田到餐桌的漫长旅程、我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奋斗历程,再到全球粮食危机的真实案例,并非孤立的信息堆砌,而是形成了“个体体验—国家叙事—全球视野”的三层认知阶梯。青穗兴乡队队员们生动而层层递进的讲解让孩子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互动体验:让粮食安全教育“活”起来
为了增强孩子们对粮食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青穗兴乡队还创新了互动模式。首先,宣讲员以诗词为桥梁,架构起孩子们学习古诗文与珍惜粮食的双重教育意义。在“诗词里的粮安”环节,孩子们争相背诵《悯农》等经典诗句。有的小朋友还讲述自己从爷爷奶奶那里得知的艰苦年代人们粮食匮乏的故事,“我奶奶说,她小时候只能用红薯充饥,现在我能天天吃白米饭,更要珍惜。”其他聆听的小朋友们从中更深刻地理解了维护粮食安全的必要性。当孩子背诵“汗滴禾下土”时,不仅是在重复文字,更是在承接祖辈对粮食的敬畏态度。而孩子们分享的“奶奶用红薯充饥”的家族故事,更让粮食安全从历史叙事变成了代际间的对话。
青穗兴乡队的宣讲员还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将一些常见粮食作物编成了描述其特征及其习性的谜语,又辅之奖励积极参加的孩子们糖果、益智小玩具等奖品的方式,以此来引导孩子们思考不同粮食作物差异及共性,用颇具趣味性的方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兼顾了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
同时,青穗兴乡队的宣讲员还介绍了世界粮食危机形势,引导孩子们从感知整个世界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粮食安全问题。当青穗兴乡队的队员引导孩子关注全球粮食危机时,实则在拓展其视野边界——让孩子意识到“粮食安全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全人类的挑战”,这种视角的切换,既培养了国际视野,又自然引出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角色。从“中国解决14亿人吃饭问题”到“向他国提供种植技术”,这些信息的传递并非刻意的爱国教育,却在孩子心中种下“大国担当”的种子,使民族自信心与粮食安全意识形成共生关系。
知行合一:童心绘就行动蓝图
最后,宣讲员从现实出发,明确指出了“为了保护粮食安全我们应该怎么做”,倡导孩子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珍惜粮食。相关负责人全程参与活动后感慨:“大学生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国家大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正是乡村需要的。”此次青穗兴乡小队的实践活动让粮食安全意识的种子在童心深处扎根生长,这次活动绝非是简单的粮食安全知识宣传活动,而是一次以童心为媒介、以教育为纽带的深层价值建构,青穗兴乡队的实践活动搭建起了抽象概念与儿童经验的桥梁,让“粮食安全”从一个陌生词汇转化为可理解的生活关联——当孩子意识到“碗里的米饭要经历120天生长”,抽象的“珍惜”便成为具象化的行动。实践队员表示,将通过新媒体宣传与线下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而“青穗兴乡”的实践,也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真正的“兴乡”,不仅是物资或技术的输入,更是通过教育唤醒本土力量,让乡村的未来一代成为有根、有识、有担当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