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黔边界的会同县,生长着一门与林木共生的技艺——会同木雕。这门技艺始于明代,因当地盛产楠木、樟木而兴起。古时,侗族、苗族先民以木雕装饰吊脚楼、鼓楼,用“喜鹊登梅”寓意吉祥,以“松鹤延年”寄托长寿期盼。清代《会同县志》记载其“凿木为花,雕梁画栋,乡寨皆兴之”。会同木雕融合了侗族鼓楼的榫卯智慧与苗族刺绣的纹样美感,花鸟、山水、民俗故事成为常见题材,在岁月中沉淀为山林间的文化印记。
7月1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来到了会同的木雕工厂,为寻求千年埋藏在木头里的秘密而来。

我们走进工厂的工作室,满屋的木香扑面而来。墙上挂满了不同时期的作品:清代的樟木窗花线条流畅,民国的人物木雕神态生动,现代的创意木雕则融入了简约风格。传承人指着一件件辉煌大气的各种木雕介绍,会同木雕讲究“因木赋形”,根据木材的纹理、弧度设计图案,让作品与木料天然融合。展柜里的工具令人惊叹,从细如针尖的刻刀到手掌大的凿子,数十种工具对应不同的雕刻需求。

我们向会同木雕第五代传承人向昌平老师及其弟子进行了采访,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了工作室的成品及制作室的原料和半成品,老师还让徒弟对我们进行了现场演示,亲眼看着那尊栩栩如生的木雕在我们的眼中被创作出来,激其中动和惊喜是无法言说的,仿佛这件木雕是我们参与制作的一样。


这次探寻让团队收获颇丰。会同木雕的每一刀都凝结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那些在木头上绽放的花纹,是先民与山林对话的痕迹。那些细微的刻痕,是传承人对历史人物的对话。作为创新团队,我们意识到传统木雕并非过时的技艺,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其“因木赋形”的理念、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启示。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要像会同木雕一样,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创意,让木之韵味在当代生活中继续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