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淮河静静流淌,水面倒映着霍邱大地上的过往与当下。淮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之大学生下乡助农实践团队沿着河岸行走,从烈士陵园的热血丰碑到水门塘的千年古闸,从临淮岗大坝的钢铁脊梁到莫店蓄洪区的田间地头,一步步触摸到一场跨越百年的“守护接力”——前人种下的精神火种,正被后人用智慧、担当与坚守,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烈士陵园:用生命点燃的守护火种 霍邱烈士陵园的松柏间,32名红军战士的故事如不灭的火种。1932年淮河阻击战中,他们为掩护群众转移,在渡口与敌军死战至最后一刻,用血肉之躯写下“守护家园”的最初注脚。陈列馆里,战士们在洪水中抢运粮食、在游击战中紧护粮仓的史料,让“守护”二字有了滚烫的温度。
这是一场接力的起点。当队员们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仿佛看见先辈们用生命在淮河岸边埋下第一颗种子——为了身后的家园,纵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颗种子,顺着淮河水流淌,成了后世守护精神的源头。
水门塘:以智慧浇灌的守护萌芽 从烈士陵园到水门塘,不过数十里路,却跨越了两千多年。这座“天下第一塘”的清波里,藏着古人对“守护”的注解:春秋时期始建的水利工程,用“蓄泄并举”的智慧滋养着两岸农田;明代工匠用糯米灰浆砌石防渗水的手艺,至今仍被借鉴。守闸人笑着说:“现在加了电子监测仪,老法子配上新技术,更能护好这方水土。”
这是守护火种的萌芽。如果说先烈们用热血点燃了信念,那么古人便用智慧为这颗种子浇灌、培土。他们懂得,守护家园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顺应自然的智慧——这份跨越时空的治水理念,正是对“守护”最生动的延续。
临淮岗大坝:用担当筑牢的守护脊梁 沿着水门塘的脉络向北,临淮岗大坝如钢铁脊梁横卧淮河。队员们骑行3小时丈量完77.51千米坝体,退休工程师张士贵指着抗渗混凝土墙说:“16次超警戒洪水都被挡在这儿,护着下游2000万人的家。”坝顶“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字,与水门塘的古闸遥相呼应,更与烈士陵园的初心一脉相承。
这是守护接力的中坚。从古人的土塘到现代的混凝土大坝,从“蓄泄并举”到科技防洪,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家园的担当。这座大坝接过了水门塘的接力棒,将“守护”的力量推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先辈的信念有了坚实的依托。
莫店蓄洪区:以坚守延续的守护根脉 淮河下游的莫店蓄洪区,田埂上的大豆苗正扎根生长。村民任文胜挥着锄头,队员们跟着清理沟渠:“这片地以前是村子,划为蓄洪区后搬了家,但地不能荒,守着它,心里才踏实。”搬迁时的顾全大局,归来后的悉心耕种,都是对“守护”最朴素的诠释。

这是守护接力的落脚点。从先烈的热血火种,到古人的智慧萌芽,再到大坝的担当脊梁,最终都化作了普通人对土地的坚守。就像淮河水流过每一寸土地,守护的根脉也深深扎进田间地头,在平凡的日子里生生不息。

一路走下来,队员们终于看清这场接力的全貌:淮河岸边的守护从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先烈点燃火种,古人浇灌萌芽,今人筑牢脊梁,而每个普通人的坚守,让这份守护的根脉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