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纸韵‘宣’途,‘数’说新声”理论普及宣讲团近日赴宣城泾县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多站调研与宣讲,探索宣纸传承、革新与活化新路径。
宣讲团首站到访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始于唐代,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宣城)而得名,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载体,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团队成员实地了解宣纸制作流程并参与体验,深入感受“工匠精神”,周东红“每一张纸都是承诺”的执着、毛胜利四十年如一日的晒纸坚守、赵永成对传统配方与现代需求的平衡智慧,成为团队宣讲的生动案例。
团队在对馆中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及当地游客的采访中发现,面对市场变革,泾县宣纸积极探索创新,开辟“纸艺+”新赛道,将制作技艺与文化创意、现代设计、文旅产业等结合,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同时响应“十四五”非遗规划,启动青檀林复育计划,建立废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减排目标。夕阳浸染晒纸场,团队成员们将采集的青檀皮夹进笔记,千年技艺已在传承与变革中铺开新章。
图 2在宣纸博物馆内进行宣纸文化宣讲 赵豪通摄
第二站,团队赴泾县榔桥镇人民政府,成功举办“组织振臂:非遗宣纸助力振兴路径座谈会”。团队就前期调研活动总结经验,提出对泾县发扬宣纸文化的建议。政府代表坦言,宣纸文化需探索更具创意的传播形式,以突破受众圈层,实现文化“破壁”。双方高度认同,青年的创造力与传播力,是宣纸非遗薪火相传、赋能乡村的关键新生力量。
图 3宣讲团在榔桥镇政府开展座谈会 赵豪通摄
最后一站,宣讲团来到了泾县泾川镇儿童服务站,针对站内青少年儿童展开非遗宣纸文化主题的宣讲。活动中,宣讲团成员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宣纸的千年历史、制作工艺中,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解读非遗保护与传承这一主题。随后,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传统技艺,以宣纸为原材料,通过折纸、剪纸、绘制戏曲脸谱等活动,让宣纸与手工活动融合,推动非遗在青少年中传播。
图 4孩子们展示手工成果 赵豪通摄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深入体悟宣纸内涵,积极宣扬宣纸文化。团队表示,将以青年视角借助数字化手段传播宣纸文化,助力这一“东方纸魂”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撰稿:张芸 翟文颖
图片:赵豪通
核稿:张明珠 张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