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非遗调研团队探访沅河黑陶 感受传承魅力

    2025-08-16    阅读:
    来源:石宵 刘瀚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一、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非遗调研团队探访沅河黑陶 感受传承魅力
 
7月13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湖南省怀化市五溪非遗园,拜访了沅河黑陶传承者邱超老师,在充满历史韵味的工作室里,开启了一场关于沅河黑陶传承与创新的探秘之旅。
 
沅河黑陶,又称十里窑侗黑陶,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生产基地位于沅河镇十里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追溯族谱,这门非遗技艺已传承29代。作为传统手工艺瑰宝,它凭借独特魅力成为洪江市、怀化市乃至湖南省的文化名片,荆楚文化从工艺、内涵到造型用途等多维度滋养其发展,使其既延续地域文化基因,又形成独特风格。
 
团队刚进入工作室,便被拉坯机上平稳转动的转盘吸引。一位老师傅正俯身坐于转盘前,双手沉稳覆于陶泥之上,进行着沅河黑陶制作的关键环节——“手工拉坯”。只见老师傅掌心贴泥轻按,陶泥顺势凹陷出匀称弧度;随着转盘旋转,双手缓缓上拉,陶泥逐渐升高,初具器形轮廓。整个过程中,老师傅动作从容,每一次按压、拉伸都恰到好处,既体现出对力道的精准掌控,又彰显出深耕此道数十载的深厚功底,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了传统制陶技艺的精妙。
 
沅河黑陶的制作工艺繁琐精细,全凭手工沿袭古法。首先是原料处理,选取当地富含铁元素的天然陶土,这种陶土色呈青红,质地较普通陶土更坚硬耐烧。经过筛料除杂、土磨磨成细粉后,再加水揉制成软硬适中的陶泥。随后进入塑形阶段,通过“手工拉坯”或手捏塑造器形,经修整打磨轮廓,再用细布反复抛光,使坯体表面细腻如瓷。接着是风干环节,需将坯体置于阴凉处自然晾干,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开裂。晾干后上釉,釉料亦取自天然原土,部分器物还会做纹饰处理,以简单曲线模仿楚地云气、草木。最后是烧制,采用地龙窑柴火烧制,通过开放性明火柴窑控温,而黑陶特有的“亮如漆”质感,源于烧制后期的“封窑渗碳”工艺——封窑后让烟气在窑内循环,使碳分子渗入陶体,形成深沉温润的黑色。
 
采访中,邱超老师拿起一件刚成型的沅河黑陶坯体,指尖轻抚细腻表面,向队员们详细讲述这门技艺的独特价值。沅河黑陶最鲜明的特色,在于与荆楚文化的深度交融和自身工艺的独特性。楚地崇尚黑色,封窑渗碳工艺赋予陶体的深沉黑色,恰好与楚地的文化审美相呼应;造型设计融入楚文化“形神兼备”理念,弧形腹部线条既保留了楚式器物的灵动感,又因陶土特性更显厚重;纹饰以简驭繁,用曲线模仿云气、草木,透出“天人合一”的意境。同时,其陶土含铁量高,制成的器物坚硬耐烧,多数罐坛可直接上炭火煨煮,煨煮后菜品口感粑糯、饭菜柔软,能最大程度保持食材原汁原味,真正实现了实用与观赏价值的统一。此外,古窑曾专做的青釉古陶,色青质坚、深沉古雅、薄胎轻便、釉器合一,代表了沅江流域土陶制作的最高技艺。
 
通过近距离观察制作过程和与邱超老师的交流,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匠人们对每一道工序的执着坚守,这正是“匠心”的生动注解。器物上既凝结着当地的生活智慧,又可见荆楚文化的痕迹,赋予了传统手艺穿越时光的韧性。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