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广普通话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5年7月25日至27日,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厝边弄巷”推普队(后文简称“推普队”)走进漳州市龙文区书厅村,开展以“厝边弄巷传普音,习语声声入万家”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方言调查:从“听不太懂”到“愿意学”的转变
书厅村地处闽南文化腹地,村民日常交流以闽南语为主,普通话使用率较低,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推普队队员们通过问卷调查、入户宣讲、文化调研等形式,在方言与普通话的“对话”中架起沟通桥梁,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语言教育与思想文化建设。“家里小孩平时讲话都是普通话,我听懂几个字都费劲”、“去城里医院挂号,比锄地还费劲”……问卷走访中,不少村民坦言在村庄外因语言障碍带来的不便。推普队设计发放的200余份问卷显示,村内46岁以上人群仅51.78%能完成基础普通话交流,青年虽在校学习普通话,但回家后与家中长辈仍习惯使用方言,反观14岁以下的青少年,几乎不怎么会说方言,更多的使用普通话,使得老人与儿童之间交流障碍加高了一层。
面对这一现状,推普队队员们分组行动,在村中大街小巷穿梭,用“方言+普通话”双语模式讲解常用词句。“‘甲奔’用普通话说‘chīfàn’,‘利厚’是‘nǐhǎo’……”。68岁的村民王阿婆尝试跟读后现学现用,与队员们进行了一场方言与普通话混用的“大杂烩”式的交流问候。
政策宣讲:把“文件话”变成“家常话”
如何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党的政策?推普队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与村民关切结合,编写了《乡村振兴政策“白话”手册》。比如“壮大集体经济”,就解释成“村里大家伙一起干活,年底一起分享成果”;“人居环境整治”就说成‘把房前屋后扫干净,住得舒服还能吸引游客’。活动期间,推普队成员探访村内各条小巷,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等重要文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拿着队员精心编写的手册,向村民们详细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重大意义,耐心讲解文件中关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村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生活环境、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
文化寻根:老物件里看见乡村振兴新图景
实践期间,推普队走进当地的“淳风堂”,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蓑衣上未干的雨露、石磨里残留的稻谷清香、木犁上斑驳的使用痕迹……一件件饱经沧桑的传统农具静静诉说着闽南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这些曾经与村民朝夕相伴的“老伙计”,如今都过上了“退休生活”。推普队队员们轻轻触摸这些老物件,仿佛能听见祖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回声。每一件展品都配有自己的标签,仿佛在诉说着属于它的那段往事。
“这些东西你们肯定都没见过,现在用不上了都看不见了,但它们是我们那时候几乎天天在用的。”守馆人李阿伯介绍道。这些收藏下来的老物件也成为了一个“乡愁IP”。从木犁到拖拉机,从老式打谷机到联合收割机,老物件的“退休”折射出农业农村的历史性变革。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老伙计”走进记忆馆,而村民们则享受着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与幸福。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基础设施改善,曾经不可或缺的老农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村民们并没有忘记它们,而是建起记忆馆,让这些“退休”的老物件讲述时代的变迁。
青春答卷:在乡土实践中淬炼成长
此次实践既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课堂,也是青年学子与基层群众“双向奔赴”的缩影。“厝边弄巷”推普队成员将继续服务于乡村振兴,让更多理论宣讲“带土味”“接地气”,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通过本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理应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将政策普及、走访慰问、红色传承等实践行动与乡村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服务群众,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担当,用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通讯员:陈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