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荆楚银韵:千年技艺里的火与铁之歌

    2025-08-16    阅读:
    来源:乐文俊
  在荆楚大地的文化长河中,金属锻制工艺如一颗璀璨明珠,流淌着千年不熄的匠心。作为荆楚文化发源地的湖北,其银饰锻制技艺不仅是装饰艺术的载体,更凝结着民俗信仰与审美情趣的深厚底蕴。而在毗邻的湖南,银饰锻制技艺同样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连接两地文化血脉的重要纽带。
  传统银饰的诞生,是一场与火、铁对话的艺术修行。从一块纯银到一件精美的银饰,需经三十余道工序的打磨,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经验与耐心。熔炼环节,银匠凭手感精准把控火候,让固态银化为流动的银水,是“点石成金”的起点;随后的捶揲,更是“千锤百炼”的生动诠释——匠人手持锤子反复敲打,让银块在力量与温度的交织中延展,化为片、条或丝,赋予金属柔软而坚韧的生命。
  当银料初具形态,最考验巧思的装饰阶段便拉开序幕。錾刻工序中,匠人手持特制錾刀,以毫厘不差的力道在银片上雕琢出龙凤呈祥、花鸟争春等纹样,每一刀都藏着世代相传的审美密码;更精妙的拉丝与编结技法,能将银条拉成细如发丝的银线,编织出繁复如蛛网的结构,让金属展现出丝绸般的细腻。最后经焊接、镶嵌、抛光,一件闪耀着温润光泽的银饰才算完工,而这背后,是匠人对“毫厘之间见真章”的极致追求。
  在凤凰古城的德榜村,“银匠村”的美誉早已流传百年。这里诞生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麻利明——作为家族第七代传人,他的双手接过了祖辈的錾刀与锤子,也接过了民族的文化记忆。在他的传习基地,熔炼时的火光映照着专注的脸庞,捶打银块的“叮当”声穿越时空,仿佛在诉说着苗族没有文字的历史里,银饰纹样如何成为记录迁徙、图腾崇拜与祈福心愿的“符号语言”。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的到访,让这场“火与铁的艺术”被更多人看见。当团队成员亲眼目睹麻利明老师在熔炼工序中精准控火,在錾刻时凝神聚力,才真正读懂:那些在银饰上流转的光泽,不仅是金属的反光,更是千年匠心不灭的印记。
  从守护到焕新:银饰非遗的当代传承路。
  “我们也很想传播出去,但没渠道,接触不到外国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麻利明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困境。在非遗保护的时代命题下,银饰锻制技艺如何从“博物馆里的记忆”变为“生活中的活态文化”,正考验着传承者与研究者的智慧。
  凤凰古城的德榜村,是这场传承实践的缩影。作为家族第七代传人的麻利明,不仅坚守着熔炼、捶揲、錾刻等三十余道传统工序,更在思考:如何让苗族银饰走出深山?银饰上的龙凤、花鸟纹样,曾是苗族无文字时代的“史书”,记录着民族迁徙与图腾信仰,而如今,这些纹样需要新的“表达方式”。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的调研,为这份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团队发现,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封存”,而在于“转化”。当苗族银饰纹样被创新性地运用到彩妆产品中时,传统符号收获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当厚重的银饰经轻量化改良,更适配日常佩戴场景后,古老工艺开始融入现代生活——这些尝试印证了一个道理: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滋养。
  传承的关键,更在于构建“社会协同机制”。麻利明的传习基地里,“千锤百炼”的场景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传承的课堂。调研团队意识到,非遗保护不能仅依赖手艺人的“单打独斗”,需要青年群体的参与:他们可以用新媒体传播技艺故事,用设计思维改良产品形态,用市场理念拓宽销售渠道。正如团队成员所见,当年轻学子与老匠人围坐交流,当“叮当”锤音与数字传播的脉搏同频,传承便有了新的可能。
  从麻利明老师手中的錾刀,到融合传统纹样的现代手镯,从“银匠村”的坚守,到跨地域调研团队的助力,银饰非遗的传承之路正越走越宽。这场“从守护到焕新”的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跨越时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坐标——而这,正是所有非遗守护者共同的期盼。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厝边弄巷传普音,习语声声入万家
  • 为深入推广普通话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5年7月25日至27日,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厝边弄巷”推普队
  • 08-16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