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守护蜡染古韵:让千年非遗在时光长河中永续传承

    2025-08-16    阅读:
    来源:乐文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文明的基因与族群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为响应这一号召,2025年7月12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湖南凤凰古城,深入探寻蜡染这门“指尖上的芭蕾艺术”,以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一、蜡染之美:传统文化的视觉载体
  步入蜡染展厅回廊,调研团队便被眼前的艺术盛宴所震撼。花、鸟、虫等自然元素与几何图案在蓝白之间交织,线条简洁流畅,层次丰富立体,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传承人介绍,展厅门口那幅“冰裂纹”作品堪称蜡染的灵魂——其纹路自然天成,无法人为复刻,是大自然与匠人技艺碰撞出的神奇结晶。
  这些蜡染作品远非单纯的工艺品,更是苗、土家族文化的鲜活载体。图案中凝结着族群的审美意识与宗教信仰,记录着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如同“无声的诗”,将千年的文化记忆娓娓道来。保护蜡染,便是守护这些族群的精神密码,留住文明传承的根脉。
  二、匠心坚守: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
  在非遗传承人曾昭龙老师的带领下,团队走进蜡染工作室,亲眼见证了这项古老技艺的诞生过程。工作室的长桌上,洁白的土棉布整齐排列,它们经草灰水漂白、牛角捶打等预处理,才成为承载艺术的画布。匠人师傅们将蜂蜡融化于金属容器,手持铜蜡刀蘸取蜡液,在布上细细勾勒——这便是“点蜡”,每一笔都凝聚着对图案的深刻理解与手部的精准控制。
  染色环节更显传统文化的“慢哲学”:蓝靛染缸中,布料初次浸泡需五至六天,若要呈现深邃的蓝色,需反复浸染,绝不可急于求成。而后的去蜡、定型,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经验。正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坚守,让蜡染技艺穿越千年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文化韵味。保护传统文化,首先要守护这份匠心,让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当代延续。

  三、薪火相传:传统文化保护的当代实践
  为让更多人了解蜡染之美,调研团队在参观后展开了系列行动:走访当地蜡染商店,与店主交流传承困境;访谈游客,收集大众对蜡染的认知与建议;通过直播向外界展示蜡染技艺,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团队还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当地从业者,为蜡染的创新传播提供思路。
  此次凤凰古城之行,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被动留存,而是主动传承。正如“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的团队名称所寓意,既要“拾遗”——挖掘非遗中的文化精髓,也要“创新”——探索符合当代语境的传播方式。唯有让更多人看见、了解、热爱蜡染,才能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的“活化石”,蜡染如此,千千万万项非遗亦是如此。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精神家园。期待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让传统文化的薪火在时光长河中永不熄灭,让“指尖上的芭蕾”跳得更久、更美。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厝边弄巷传普音,习语声声入万家
  • 为深入推广普通话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5年7月25日至27日,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厝边弄巷”推普队
  • 08-16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