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踏上暑期三下乡的征程,前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走进屈敏老师的“掬水在”工作室,旨在通过手鞠球这一载体,探寻散落民间的非遗技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延续生命力。
一鞠藏古今:被误读的东方美学载体
推开“掬水在”工作室的大门,草木清香与丝线气息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场域。展柜中,靛蓝纹样的简洁、彩线绣制的细碎花纹、几何拼接的韵律、莲花枫叶的灵动,百余颗手鞠球静默陈列,每一道经纬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
屈敏老师拿起一颗蓝白花纹手鞠,解开了一个认知误区:“很多人以为手鞠是日本的,其实它源于中国唐代的‘蹴鞠’。”盛唐时,这项技艺由遣唐使带至东瀛,在日本演化成精致工艺品;而在中国,它以民间手工艺的形态悄然传承,老辈匠人将本土刺绣、编织技巧融入其中,形成了独具荆楚特色的手鞠风格。
调研团队注意到,这种认知错位恰恰折射出小众非遗的共同困境:手鞠球与广东榄雕、云南傣族慢轮制陶等非遗项目一样,因传播范围有限、记载资料零散,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工作室的访客留言本上,超过七成的记录显示“首次听说中国手鞠”,这让团队更深刻地意识到调研的必要性。

图为屈敏老师为团队成员们讲解手鞠的历史渊源与基本制作流程并演示如何在手鞠上分割线条并进行刺绣的场景。王禹宸通讯员摄
守正之途:千针万线里的匠心传承
长桌前,屈敏老师展示的手鞠制作过程,揭开了小众非遗得以存续的根基——坚守。取干燥薰衣草团揉成芯,棉线缠绕需保证每个面受力均匀,力度轻了易变形,重了难下针;单是素球成型,就需反复调整缠绕方向,耗费数小时。“真正的手鞠要过十几道关,一个简单纹样就得练大半个月。”屈敏的话语里,藏着对传统的敬畏。
这种坚守在其他小众非遗中亦有体现。调研团队通过前期梳理发现,陕西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新明坚持“三分塑七分彩”的古法,从和泥到上彩需经十二道工序;贵州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吴水根,至今沿用“熔炼—锻打—錾刻”的全手工流程,一件头饰要敲打上万次。正如屈敏所说:“慢工出细活是非遗的根,丢了这个,就成了无源之水。”
团队成员在体验环节中深切体会到这份坚守的重量。从最初缠绕的扁球形,到在指导下逐渐圆润的素球,两小时的尝试仅完成基础工序,半成品的粗糙与展柜成品的精致形成鲜明对比,让实践队员直观感受到:小众非遗的“小”,恰是因其对技艺纯度的极致追求。

图为屈敏老师纠正一位团队成员缠绕时出现的歪扭、扁平的问题,并具体指导应该如何不断调整的场景。王禹宸通讯员摄
破圈之道:让老手艺长出“新模样”
“非遗不是老物件,得跟着时代‘长’出新模样。”屈敏的破圈理念,在工作室的细节中处处可见。传统手鞠配色以靛蓝、墨黑为主,她特意加入浅粉、淡蓝等马卡龙色系,近两年的作品中,甚至出现了融合宜昌三峡元素的几何纹样;工作台旁的收纳盒里,既有祖传的竹制绕线板,也有3D打印的分线器。
这种“守正创新”的路径,与其他小众非遗的破圈实践不谋而合。调研团队了解到,广东榄雕传承人曾昭鸿通过直播展示“在橄榄核上雕出百米龙舟”的过程,单场观看量突破50万;云南傣族慢轮制陶传承人玉勐将传统陶罐与现代家居设计结合,开发的茶具套装入驻多家文创店;江苏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与服装品牌合作,让传统纹样出现在时装周T台上。
屈敏的创新更贴近生活场景。作为宜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多所学校的特邀老师,她把手鞠课搬进课堂:教小学生用彩色毛线缠制简易挂件,带中学生设计融合课本知识的纹样(如用几何图形诠释数学定理),让非遗从“展品”变成“日用品”“学习载体”。“上周有个学生用手鞠球做了生物模型,把细胞结构绣在了球面上。”说起这些,屈敏眼里闪着光。
青春对话:让非遗在时光里续力
离开工作室时,实践队员们手中的薰衣草手鞠半成品还带着香气。这些略显粗糙的作品,成为连接青年与非遗的纽带。团队负责人表示:“之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调研后才发现,像屈老师这样的传承人,正在用很鲜活的方式让传统‘活’起来。”
此次三下乡调研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小众非遗的破圈,既需要屈敏式的坚守者,以匠心守住技艺本真;也需要创新者,将传统与现代生活、青年兴趣点连接;更需要青年一代的参与,通过体验、传播、再创作,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正如荆楚大地上的其他非遗项目,手鞠球的传承故事正在续写。那些缠绕在指尖的耐心,那些展柜里的彩色球面,终将在坚守与创新的平衡中,成为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而这场暑期社会实践,也让青年学子们明白:三下乡的意义,不仅在于探寻非遗的过去,更在于参与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