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中哀牢山腹地的云雾深处,云南省双柏县白竹山万亩茶园随山势绵延起伏。这里不仅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核心产茶区,更通过“茶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激活县域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暑期,南财管工院“万里乡链”调研队深入白竹山,通过实地走访茶园、访谈茶厂负责人、与茶农交流、体验茶旅项目等方式,深入探索其融合发展新模式。队员们通过调研清晰地了解到,白竹山以“扩展园区提升品质、协同发展旅游要素、聚焦新兴业态培育、深耕茶旅线路营销”四个举措为抓手,有效推动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 |
图为白竹山局部风景 夏婷婷 供图
调研队员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白竹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茶旅融合的基石。这里地处海拔为900米至2554米的高原地带,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8.2℃,常年云雾笼罩,土壤富硒,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州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云南大叶种茶的黄金产区。调研队成员通过查阅资料获悉,目前,白竹山有万亩核心茶园,以生产绿茶为主,白竹山茶品质上乘、口感醇香,其中“白竹银毫”绿茶曾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其卓越品质享誉世界。
深厚的彝族文化为茶旅融合注入了独特灵魂。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与实地感受,队员们了解到,双柏县是彝族古老“查姆文化”发源地,而白竹山所在的法脿镇,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锣笙”“老虎笙”的故乡。调研队员们亲身感受到白竹山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秀美茶山风光的相互辉映,这成为吸引省内外乃至国内外游客的强大磁石。此外,茶农们始终坚信“茶是绿叶,文化是根,两者结合才能长出产业大树。”这朴素的认知,恰恰道破了白竹山融合发展的真谛。当地居民对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积极参与,为推动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茶农们还分享了如何通过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营销手段相结合,提升茶叶品牌影响力,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这种模式不仅传承了彝族文化,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 |
图为志愿者为调研队员讲解茶产品 夏婷婷 供图
经过团队成员实地走访、参观,对白竹山从茶园到旅游生态圈的转变路径作出以下总结:
扩展园区提升品质,夯实产业基础。据悉,双柏县在巩固现有产业基础的同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老茶园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维新,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标准化,使得茶叶品质可控。调研队员通过查阅数据了解到,目前,共有投产茶园面积9400亩,茶叶年产值稳定在4000万元以上,创造务工收入约460万元,实实在在鼓起了茶农的钱袋子。
协同发展旅游要素,打造沉浸式体验。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康、体、休、商、学、奇”的旅游12要素,白竹山构建全域旅游要素网络。白竹山上修有环山公路,交通便利的同时,便于观赏风景;在核心区建有“茶山云海”玻璃观景台,可俯瞰万亩茶园;白竹山设立彝族茶文化展示馆,游客可参与采茶、揉捻、烤茶等非遗工艺实践;
多家农家乐、主题民宿推出“茶香宴”,茶叶炒蛋、茶熏腊肉等特色菜品维系特色餐饮供应。
聚焦新兴业态培育,激活产业动能。调研队员敏锐地捕捉到,双柏县正积极瞄准消费新趋势,开辟了三大增长新赛道。一是组建了直播团队,提升线上销售额,抖音“白竹山茶园慢生活”话题播放量超500万次;在实地考察锣笙湖半山酒店、茶山里树屋酒店、白竹云涧山居等精品民宿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这些住宿产品巧妙地将茶山景观与“观云海、品香茗”的体验相结合,并衍生出“茶+”融合发展新业态。为了契合当代都市人群“疗愈度假”需求,当地打造了茶养生步道徒步、森林瑜伽、山泉品茗等康养休闲活动。
![]() |
图为茶山里树屋酒店 夏婷婷 供图深耕茶旅线路营销,扩大品牌辐射。通过对文旅数据筛查发现,白竹山通过精准营销策略,打破地域局限,依托民族文化优势与自然生态双重优势,精心打造了旅居产业链形成旅居产业闭环。“春采茶、夏寻菌、秋摘果、冬赏花”形成了四季皆宜的旅游体验。调研期间,调研队员恰逢当地筹备“火把节”,经过亲身体验发现,白竹山结合“虎笙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盛大的民族文化庆典,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有效打破了地域局限,显著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四种举措,不仅将单一的经济模式多元化,还充分利用了闲置土地资源。
茶旅赋能县域振兴
调研队员通过综合调研数据和多方考察,清晰地看到茶文旅融合对双柏县经济结构性升级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拉动作用:茶旅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已直接或间接带动了4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茶旅产业的壮大极大提升了乡村旅游吸引力,调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0人次。“白竹山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随之水涨船高,队员们由此还观察到,品牌溢出效应明显,有效带动了周边蜂蜜、中药材等农产品的销售增长,形成了产业联动的良好局面。
从“结合”到“共生”
深入调研后,“万里乡链”调研队总结认为,白竹山的实践揭示出茶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逻辑在于“生态为底、文化为魂、茶业为核”。队员通过分析其具体路径发现,白竹山通过项目集群开发、非遗活化、业态创新以及多产业要素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全县联动茶旅融合样板。茶产业提供实体产品与农耕场景,旅游产业则注入了客流与体验设计,独特的彝族文化基因成为其区别于其他茶区的核心竞争力。调研队深刻体会到当前消费者对生态康养、文化沉浸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这,恰好与白竹山优质的茶园生态环境和浓郁的彝族风情高度契合,形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 |
图为调研队员与白竹山生态茶厂负责人合影 夏婷婷 供图据悉,随着云南省大力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白竹山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成功的融合经验,有望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绿色康养+深度文化体验”的标志性目的地。“让茶园变公园、茶农变导游、茶品变礼品”,这不仅是白竹山茶农们朴素的愿望,更是队员们眼中乡村振兴该有的生动模样。白竹山茶旅多元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成功激活了基层经济单元,实现了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为双柏县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此次深入白竹山的调研成果,也为“万里乡链”调研队后续在其他省份开展的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提供了宝贵的实证参考和模式借鉴。(通讯员 夏婷婷 汪颖 赵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