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回应乡村老年群体的医保需求,让晚年保障防线更坚实,7月18日,安徽中医药大学银龄暖阳团精心组织11名青年学子,奔赴安徽省怀远县汪圩村,一场聚焦老年群体医保现状的实地调研就此展开。青年学子们带着热忱与责任,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倾听连接银龄心声,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养老保障贡献青春智慧。
抵达汪圩村后,调研团队迅速铺开工作。为全面掌握当地老人的医保实情,成员们创新采用"多维度调研法":白天逐户登门走访,坐在老人的炕头、院坝边拉家常,耐心记录他们的医保困惑;设计针对性调查问卷,用简洁明了的问题梳理老人对政策的知晓度;与村里的村医、健康管理员开展一对一深度访谈,从基层医疗执行者的视角,了解医保政策落地的堵点与难点。
在与老人们的亲切交流中,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困境逐渐清晰:年过七旬的王奶奶拿着厚厚的药费单愁眉不展,"住院报销要跑好几个地方,单子填了又填,到现在还没弄利索";独居的张大爷对着智能手机犯难,"孩子在外地给缴了医保,我想查查余额,点来点去就是找不到地方";不少老人坦言,新医保政策出台后,满是专业术语的文件看得一头雾水,村里的宣传海报字太小、内容太复杂,实在弄不懂哪些福利能享受。而村医们也提到,政策执行中常因宣传不到位、流程不简化,导致老人们对医保"想参保却不敢参保,想报销却不会报销"。
面对这些痛点,调研团队当即化身"医保政策翻译官"。他们将复杂的报销流程拆解成"三步走"口诀,把抽象的政策福利转化为"高血压药报销像买东西打七折"这样的生活化比喻,在村口凉亭、文化广场等老人聚集处开设"医保小课堂"。遇到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成员们手把手教学,从打开"皖事通"APP到查询缴费记录,一步一步耐心指导。"这些孩子讲得比说明书清楚多了,现在我知道看病哪些能报、咋报销了!"王奶奶的话道出了老人们的普遍心声,调研期间,主动来咨询参保、待遇使用的老人明显增多,医保政策在银龄群体中真正从"听说过"变成了"用得上"。
此次汪圩村之行,收获的不仅是问题清单,更有满溢的认可与感动。团队成员陶依娜在日记中写道:"当看到老人听懂政策后舒展的眉头,才明白基层服务不是口号,是真真切切帮他们解决难题的行动,这份责任感比任何荣誉都珍贵。"当地村干部也对团队赞不绝口:"这些年轻人不仅带来了政策解读,更用朝气感染了整个村子,让乡村振兴有了青春的温度。"村李书记更是多次表示,这样贴近民生的调研太有必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青年团队走进农村,倾听老人的心声。
据了解,银龄暖阳团已着手整理调研数据,计划形成三份核心成果:针对报销流程繁琐问题的"医保政策简化建议",梳理乡村养老服务短板的"养老服务缺口清单",以及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障碍的"智能手机使用指南与帮扶方案"。这些成果将提交给怀远县医保局等相关部门,为政策优化提供基层参考。团队负责人表示,汪圩村调研只是起点,未来将建立长效服务机制,通过定期回访、线上答疑等方式,把短期调研转化为持续关怀,让乡村老人们在医保保障中更有获得感,让青春力量持续为乡村振兴添薪加火。
(通讯员:蔡哲、赵浩楠、陶依娜、王缘圆、姬祥)(同为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