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踏上湖南大地,先后走进怀化鹤城区的“嬉麓・非遗特色街区”与湘西南的会同县。从流光溢彩的掐丝珐琅到刀木相生的会同木雕,团队在与两位非遗传承人的深度对话中,触摸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坚守温度与创新脉动。
掐丝珐琅:让千年技艺走进日常的“丝与彩”
在怀化市鹤城区的“钦手造掐丝珐琅艺术工作室”,青年传承人包钦正专注地用镊子调整一缕镀金氧化铝丝。这个曾在画展中被珐琅制品“一眼击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学子,毅然在深圳开启十二年学徒生涯,如今让这项源于阿拉伯、元代传入中国的古老技艺,从“庙堂重器”变为可佩可用的生活美学。
掐丝珐琅的魅力,藏在“点与丝”的精妙里。从纸上设计到金属丝掐形、粘于亚克力板,再到天然矿物质彩砂点蓝、冷工封层固化,每一步都考验匠人的指尖定力。包钦的创新藏在细节中:改良后的镀金氧化铝丝比传统铜丝更易勾勒繁复纹样,冷固色工艺让釉彩经时光冲刷愈发鲜亮。工作室里,玲珑胸针与典丽夜灯相映成趣,釉彩流转间,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温柔碰撞。
团队成员乐文俊的沉浸式体验,更让非遗有了“可触摸的温度”。颤巍巍的金丝在镊子下找不准弧度,屏息滴注的釉彩总难均匀晕染,“才懂每一件作品都是耐心与精度的修行”。这种体验让团队顿悟:非遗数字化保护不仅要记录工艺,更要传递匠人指尖的情感与温度。

会同木雕:刀刻木痕里的乡土与振兴
群山环抱的会同县,因“广木之乡”的美誉让木雕技艺扎根数百年。在传承人向昌平的工作室,木屑如雪花簌簌飘落,他的徒弟正专注雕刻人物四肢——这门从明清时期便随工匠足迹遍布湘西的技艺,如今在年轻匠人手中续写新篇。
16岁拜师、深耕二十余载的向昌平,将传统木雕与根雕融会贯通,独创“扁雕”技法:在不足1公分的薄木上刻出立体层次,堪称“以刀为笔,以木为纸”。会同木雕的生命力,更在于“因材施艺”的智慧:楠木、梓木的天然纹理被巧妙利用,花鸟虫鱼、孩童嬉戏等乡土题材跃然木上,“老一辈说,家里摆上这些,日子就有滋有味”。

传承的力量在师徒间流转。向昌平的徒弟向宏谱放弃外出打工,学艺十余年成为公司骨干,“月薪过万还能照顾家”。这正是向昌平的期盼:让手艺成为“留在家乡的理由”。如今,他带动当地木雕产业发展,让古老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团队在观摩中感慨:“每一刀刻下的不仅是木痕,更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
青年与非遗: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接力
从怀化的珐琅彩光到会同的木刻纹理,“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见证的,是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坚守:包钦让珐琅走进日常,向昌平以木雕赋能乡村,他们都在传统与当代的缝隙中,为古老技艺找到新的生长土壤。
而青年力量的加入,让这场传承有了更鲜活的可能。无论是亲手体验掐丝点蓝的学子,还是选择留乡学艺的年轻徒弟,都在证明: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能被触摸、被参与、被传承的“活态文化”。当青年的好奇与匠心的坚守相遇,当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碰撞,湖南大地上的非遗故事,必将在时光里绽放更持久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