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千年锣鼓声,今朝新节拍:秭归薅草锣鼓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2025-08-17    阅读:
    来源:宋慧姿
  七月“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奔赴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秭归薅草锣鼓。
  抵达屈原祠时,洪亮的歌声在山间回荡。调研团队循声找到罗留英老师及秭归薅草锣鼓表演团队,悄然落座观摩正在进行的表演。领唱者嗓音高亢清越,穿透力极强,歌词内容涵盖农事生产细节、生活趣事及美好愿景。其他演唱者配合默契,和声时而悠扬婉转,时而雄浑激荡;锣鼓手全神贯注,鼓点节奏铿锵,铜锣声清脆激昂,与歌声交织,营造出热烈氛围。现场情景使人仿佛置身田间,联想到劳动人民弯腰薅草的集体劳作场景——韵律协调的动作、汗珠滚落的笑容,生动展现出生产实践中创造快乐的生活智慧。调研团队为这一原始质朴的艺术形式深感震撼,更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价值。
 
  秭归薅草锣鼓的节奏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其传承核心不仅在于旋律与唱词的记忆,更在于延续“在劳作中歌唱”的文化生命力。随着机械化生产普及及青年群体流向城市,该艺术形式曾面临受众减少的挑战。但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此困境得以缓解:以罗留英老师为代表的传承者,通过带领弟子在田间地头复原传统表演场景、向青少年传授歌词中的农耕智慧等方式延续文脉;同时,借助舞台化呈现推动民间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使更多人理解其作为峡江地区民众土地情怀与劳动精神载体的文化内涵。
  调研团队认为,秭归薅草锣鼓并非静态的文化标本,而是具有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鲜活生命力。其艺术形式中蕴含的峡江民众对土地的敬畏与劳动的热忱,构成了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内核。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在记录中写道:“跟随罗老师在田埂上踏随鼓点时,深刻理解了‘在劳作中歌唱’的本质——这是对生命本质的赞颂,体现了机械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
 
  离开表演场地时,夕阳映照下屈原祠的古朴青瓦与田野间萦绕的锣鼓余音,交织成隽永的文化意象。团队成员意识到该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原始生命力,其传承无需依赖宏大舞台,核心在于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返程途中,团队成员轻和起薅草锣鼓的旋律,鼓点与心跳共鸣,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根脉孕育于生产实践的汗水与喜悦之中,只要持续投入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便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生活态度的守护——当现代人重新聆听田埂上的歌声,实则是在重拾那份与土地相连的踏实与热忱,这种精神联结正是对抗浮躁的文化良方。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