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乌鲁木齐,瓜果飘香,丝路古道上吹来普通话推广的新风。河南城建学院“三生‘化’语,‘普’系万家”实践团带着使命而来,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种下“沟通无界”的种子。
调研路上,我们走进喧闹的市场、静谧的公园,与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居民倾心交流。汉族教师口中“攒劲”“巴郎子”的特色表达,维吾尔族商户谈生意时的沟通困扰,外来工程师对“坎土曼”“大巴扎”的陌生迷茫,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推广普通话的迫切性。一本本宣传册、一册册“疆语与普通话”小书,成了传递理解的使者。
“普通话小课堂”里,童趣互动点亮求知眼神。从方言段子解析到标准发音示范,从民族语常用词转换到易错读音纠正,孩子与家长们在朗读中逐渐自信。社区公示栏前,“我用普话赞家乡”活动热闹开场,志愿者与小朋友切磋字音声调,各族群众畅谈发展愿景。当不同民族的声音因普通话同频共振,民族团结的桥梁在欢声笑语中愈发牢固。
推广普通话,是一场温暖的奔赴。在乌鲁木齐的日夜里,我们见证着语言相通带来的心灵相融。未来,愿更多“西公园式”的推普故事上演,让普通话成为丝路大地的“团结密码”,让“推广普通话,共筑团结情”的旋律永远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