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喷头在绿油油的菜畦上方精准洒下水雾,传感器如同大地的“触角”深埋土壤,实时数据在指挥中心大屏上跳跃更新——这是七月一日至七月九日,南京财经大学“智耕云野·阡陌慧农”实践团队在南京市湖熟农场与雅周农业园田垄间捕捉到的现代农耕图景。短短数日,学子们对话一线“新农人”,探寻科技如何为千年田地注入澎湃新动能。
“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经验说了算;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靠数据说话。” 湖熟农场负责人李娟娟的声音,在整齐排列的智能灌溉设备旁格外清晰。她指向监测屏幕:“墒情、长势,一目了然。灌溉施肥?系统按需‘下指令’,精准得很!” 在雅周农业园的智能温室,景象更迭。工作人员刘老师轻点大屏:“看,温湿度、光照、甚至二氧化碳,实时传输分析。环境一‘报警’,我们马上响应,比人跑得快多了。” 在这里,无土栽培、水培技术让作物脱离土壤束缚,在精心调控的环境中生长,连“太空种子”也在其中孕育希望。
图为节水种植装置 吴蔡蓉供图
图为太空种子培养 吴蔡蓉供图
“谁来种地?” 这个时代之问,两地实践者用行动作答。李娟娟将政策支持视为关键“跳板”:“大学生、返乡创业者,有创业补贴、设备补贴兜底。年轻人点子活,能带来新气象。”雅周的刘老师,则从产业本身看到吸引力:“农业早不是‘面朝黄土’的老样子了。国家在推,电商在火,品牌打造、直播带货,都是年轻人的新战场。” 园区正积极搭建平台,让青年的创意在农产品推广中闪光。
科技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在深挖土地的价值。刘老师拿起一串葡萄:“从种下小苗到你手上,全程可溯源。” 她介绍,园区通过注册品牌、发力电商直播,显著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收益。而在湖熟,李娟娟展示了另一条路径:农旅融合。“亲子种植、田间课堂,城里人爱来,土地有了体验价值。”收益变得多元化。
图为采访负责人 吴蔡蓉供图
图为温室大棚葡萄园 吴蔡蓉供图
从精准滴灌的数据流,到吸引青年的政策与平台,再到不断延展的产业链条,南财学子们穿梭于这片被科技点亮的沃土,亲耳聆听“新农人”的坚定信念,亲眼见证古老产业的智慧新生。数据在指尖流淌,青年向田野归来,乡村的振兴图景,正在这些“新把式”的手中,一笔笔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