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剪纸:方寸红纸剪出非遗新彩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非遗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2025年6月30日到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砖注乡情”实践团的成员们穿行在界首的街巷村落。剪刀破开红纸的簌簌声、老艺人指尖的厚茧、云肩上的镂空花纹,交织成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
田野寻根:剪刀里的烟火人间
6月30日,田营镇市集蒸腾着热汽。当实践团成员展开问卷调查时,65岁的王奶奶从针线筐抽出红纸,三剪两转便绽出一朵牡丹。“年轻时过年,家家户户窗上都跳着这样的‘红花’。”她抚着窗棂旧痕感慨。团队调研数据揭示惊人事实:当地50岁以上居民中,仍有75%掌握基础剪纸技艺。
但变化正在发生。“现在年轻人更爱买现成窗花,”杂货店老板指着货架上的机印花纸坦言。在镇政府,文化干事展示了一份希望蓝图:全镇12所小学已将剪纸纳入校本课程。“每周两节课,孩子们剪的航天火箭、卡通人物,比老花样还鲜活!”

图为团队走访田营镇居民记录。田泽坤 供图
馆藏匠心:四十载守艺的温度
界首文化馆内,省级传承人刘广军的剪刀正在红纸上游走。细碎纸屑雪花般飘落,不到五分钟,一对触须颤动的蝴蝶便栖上掌心。“剪纸讲究‘千剪不断’,就像文化传承不能断线。”他托起清代蝴蝶纹样模板——薄如蝉翼的翅膀上,锯齿纹细过发丝。
教学环节成了“翻车现场”。大学生们剪出的蝴蝶歪歪扭扭,刘广军却笑着点拨玄机:“转折处手腕要松,剪刀的起伏就是人生的起伏。”当他展开馆藏珍品,非遗的厚度震撼全场:木版年画的浓烈色彩、界首刺绣的万针千线、影陶戏曲人物的灵动釉色,构成一幅立体文化长卷。“期待你们用短视频、AI技术,让老手艺‘活’在手机上!”临别时刘老师的嘱托,烙进每个队员心里。

图为文化馆教学实况。田泽坤 供图
创新工坊:当剪纸披上云肩
七月二日在砖集镇刘广军工作室内掀起了惊叹浪潮。团队成员抚摸着绒布云肩上的剪纸纹样——传统“蝶恋花”图案经立体剪裁,在肩头绽出浮雕般的质感。“这套设计走过巴黎时装周,”刘广军轻抖云肩,光影在镂空间流淌,“老手艺要活在当下。”
在砖集中学手工教室,创新基因已深植新苗。墙上挂着学生创作的《太空剪纸》:宇航服镶着回字纹花边,火箭尾焰化作凤尾纹曲线。刘广军指着库淑兰彩色剪纸藏品解释:“传统是根,创新是翼。锯齿纹的机器切边工整,但手工的呼吸感无可替代。”

图为学生试穿剪纸云肩。田泽坤 供图
青春答卷:播种未来的红纸
几天的界首之行,对“砖注乡情”实践团的成员们而言,是一次深刻的非遗文化洗礼。这方寸红纸,承载的远不止是一门手艺。它是田营镇王奶奶们记忆里的年味烟火,是刘广军老师四十年坚守的匠心温度,更是砖集中学孩子们眼中未来的无限可能。调研数据既揭示了剪纸在民间的深厚根基,也点出了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如何让这门古老艺术真正走进现代生活?
实践团的探索给出了答案的一部分:传承需要扎根,如文化馆里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钻研;更需要创新,如将剪纸融入时尚设计、航天主题的课堂实践。青年一代,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桥梁。他们用脚步丈量田野,用镜头记录匠心,用创意激活传统,用实际行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红纸虽轻,分量千钧。当老艺人的“千剪不断”遇上青年人的“砖注乡情”,界首剪纸这门古老的非遗艺术,便在这份跨越代际的接力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剪出了一个清晰可见、充满希望的新未来。(通讯员 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