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感悟改革力量:安徽理工大学学子走进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
踏寻先辈足迹,感悟信仰力量。2025年7月2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红色基因·时代新声”团队整装待发,迎着烈日骄阳来到了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的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在这片点燃农村改革“星星之火”的土地上,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实践课。
走进历史现场:见证思想解放的破冰之地
小井庄,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并非以惊心动魄的“红手印”闻名,而是以一场关键性的理论研讨会奠定了包产到户改革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合法性。走进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泛黄的会议记录、朴素的农居场景复原、详实的政策文件、生动的图文展板,以及记录着当年激烈讨论场景的珍贵照片,无不向我们诉说着1978年那个思想激荡的春天。
讲解员深情地讲述:“1978年安徽遭遇大旱,肥西全县100万亩农田七成受灾。当时的区委书记汤茂林忧心忡忡,为了解决这一困局,1978年9月15日晚,汤茂林在自己蹲点的柿树公社黄花大队的一间茅草屋里召开党员会议,面对赤地千里的现实,会议没有停留在空泛的讨论,而是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充满政治勇气的决定:将土地分到每一户农民手中!”这一措施,虽然名义上是“借地渡荒”,但其核心——将土地产出与农户利益直接挂钩的“包产到户”实质,已清晰可见。在那个思想禁锢尚未完全打破的年代,这无疑是一次“踩雷区”的壮举,体现了汤茂林等基层干部心系百姓、敢于担当、实事求是的非凡胆识。

图为团队成员听讲解员讲述历史故事。韩毅 供图
实践检验出真章 丰收喜讯证实效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包产到户一经推行,立刻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精耕细作,悉心照料着属于自己的“责任田”。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沉甸甸的果实。1979年夏收,山南地区迎来了久违的、令人振奋的大丰收!粮食产量大幅跃升,家家户户的粮仓充实起来。这铁一般的事实,无声却有力地证明了“包产到户”的巨大威力。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对这一探索最朴素的肯定,也如春风般吹散了围绕在“包产到户”周围的疑虑阴霾。
山南的实践和显著成效,引起了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高度关注。1979年,在丰收的喜悦中,万里同志亲临山南考察。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亲眼目睹了包产到户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小井庄等地,他由衷地赞扬:“小井庄干得好!” 这句肯定,不仅是对山南干群探索精神的巨大鼓舞,更是对“包产到户”这一新生事物的明确支持,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图为万里同志的故居。供图 凌文韬
稻浪声中听惊雷,踏过展板走田埂
躬身实践,走出纪念馆,我们来到了小井庄新农村。盛夏的小井村,田野葱茏,生机勃发。目之所及皆是连片绿意盎然的稻田与整齐的农家院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乡村图景。车辆甫一进村,便有热情村民上前相迎。一位肤色黝黑、笑容淳朴的大爷主动上前,详细为队员们指引村内路线,并介绍当地耕作习俗与生活变迁,言语间洋溢着对家乡发展的自豪。

图为团队成员漫步于小井庄内。陆艺之 供图
从山南黄花大队茅草屋里的忧心决策,到小井庄等地的丰收喜悦,再到省委会议上的正名落“户”,这一段历史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农村改革初期在安徽基层的艰辛探索与伟大突破。作为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新生力量,我将带着从小井庄汲取的“责任”与“担当”之火种,更加坚定地走在求知的道路上,努力练就过硬本领,未来在守护国家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篇章”!
(通讯员 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