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闽山闽水间的生动实践,2025年7月3日至5日,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蟳韵渔歌,古韵新程”实践队深入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实践队员们通过簪花技艺体验等活动,探寻“蟳韵”背后的拼搏基因。此次探寻,旨在溯源蟳浦村悠久的历史,领略簪花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簪花文化,并让实践队员们在沉浸式学习中筑牢思想根基,汲取创新实干的前行力量。
非遗馆探秘之旅,古韵今风映眼帘
实践队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前落影。段亚楠 供图
实践队员们走进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内陈列的非遗珍品琳琅满目,提线木偶的灵动、惠安女服饰的绚丽,无不诉说着刺桐城的千年风华。明清簪花展品与当代创新作品交相辉映,亦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与时代活力。队员们的脚步声与远处传来的南音琵琶声交织,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队员们沉浸式感受到泉州市非遗文化的多元与厚重。
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展区。段亚楠 供图
当目光聚焦到蟳埔簪花文化展区,各式簪花头饰精致夺目,各色明艳的花朵错落排列,既透着渔家生活的质朴鲜活,又藏着传统美学的巧思。通过介绍,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簪花不仅仅是蟳埔女独特的装饰,更承载着渔家祈福平安的美好愿景,是海洋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生动融合。从早年渔家女的日常装扮,到如今成为备受青睐的文化符号,簪花在传承中不断焕新,让实践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了非遗“古韵今风”的生命力。
实践队员观赏蟳埔簪花文化。段亚楠 供图
蟳埔簪花古韵悠长,民俗风情入画来 实践队员们循着花香走进蟳埔村,开启了与簪花文化的深度邂逅。“今生戴花,来世漂亮。”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簪花,从选材、配色到簪制的手法,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祖辈传下的讲究。当五彩的花簇被细心绾在发间,队员们意识到她们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传承。
队员们围坐一旁,听簪花文化传承者们说起簪花的故事。通过乡音里的故事,队员们真切感受到:“簪花从来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蟳埔人把日子过成诗的智慧,是代代相传的生活热忱。”这份在互动中流淌的温情,让古韵有了温度,也让队员们对簪花文化的理解,从“看见”变成了“读懂”。
与村民促膝话桑麻,共话古今情谊浓 前期的探寻为调查研究浇筑了坚实的基础,实践队员们深入泉州市的其他村居,聚焦簪花文化,与村民们热切地交流。通过对簪花文化的探寻,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簪花这一非遗文化是民族的,亦是世界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簪花文化才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继续绽放光彩。”
实践队员采访泉州村民并进行宣传。段亚楠 供图
从非遗馆的凝视到渔家院的对话,从发间的花簇到心中的传承,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的学子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文化的厚度。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里写的:“蟳埔的簪花会枯萎,但传承的种子已在我们心里发芽。当青春与古韵相遇,碰撞出的不只是惊艳,更是让文化远航的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新时代青年,应以创新思维助力非遗活化,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这场关于传承的青春实践,终将像泉州湾的航船,载着千年的古韵,驶向更远的新程。
通讯员:郑晓琳 韦梦娟 段亚楠